用事实说话的管理者:冯乐平
发表时间: 2020-07-14
作者:admin
来源:交通运输新技术网
点击:411次
(本网通讯员 孙念国 郑重 董一飞)冯总:边角防护到底采取什么方案?”施工现场,烈日炎炎,施工队队长的问话有几分火辣。
“下午设计院的人来,现场解决!”回答嘎嘣脆,似凉风一缕,气氛顿时缓和。

未雨绸缪 胸有成竹
答复者为冯乐平,中铁十七局浦梅铁路项目部的生产副经理。吉林人,大个,话不多,但一句是一句,绝不含糊。在此之前,为项目部分部经理,他的理念是,经理的岗位就是现场,只有现场才能了解施工情况,才能及时落实问题,如果自己不下工地,技术员也会学之,形成懒散风气。
今天,冯乐平又来了。这次,不是单枪匹马。和他一起来的,有分部经理,总工,技术员,测量员,还有施工队负责人,机械操作手,以及现场速记员。三辆车,十几个人。
冯乐平告诉笔者:再有一个月,铺轨队就要铺到这里,全线52公里,还剩多少工程?还有哪些问题?必须做到心中有数!
这就是冯乐平等一行人来现场的主要任务:现场办公,落实方案,当场解决问题,为铺轨扫清障碍。
开篇提到的“边角防护方案”未能确定,不能施工,这让施工队非常着急。冯乐平早把此事装在心里,昨天已和设计院联系,说明情况后,院方同意下午派人确定方案。所以,冯乐平在回答解决施工队的问题才胸有成竹。
把问题想在前面,是冯乐平的一贯做法,因为他曾经为此“买过单”。
应该说冯乐平是个要强的人。2003年他参加工作以来,由于自律甚严,多次得到公司表彰和领导的肯定。2004年他参加邵三高速公路的施工,时任技术员,由于梁底支座未及时包裹,在检查时遭到了项目经理的批评。回到宿舍他难过地直掉泪,不是因为被批,而是因为自己的工作失误自责,如果凡事多点考虑,把问题想在前面,这个失误就可以避免。那件事至今还影响着他。
所以,必须在铺轨前彻底解决各种遗留问题。如果现在遗忘了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情”,在铺轨后修补,所用的施工成本将成倍提高。比如现在施工铁路两旁的栅栏,侧沟,都可以使用机械设备,效率高,进度快。铺轨后,机械上不去,只能人工作业,人挑肩扛,效率慢不说,还极易污染道砟,施工时间受控等增加成本的因素。
“人工单价不变,材料有项目部提供,负责给你运到现场,你多干一方就多得一方的工钱。”冯乐平多年在一线,对施工队的路数早就摸得一清二楚。一个多劳多得的方案化解了施工队抛来的难题。
坚持多劳多得分配方式。对施工队如此,对职工,甚至对自己也是如此。2018年,在百日大干的劳动竞赛中,他负责的分部获得较好的名次。面对奖金,他这样分配:经理,书记等领导班子和后勤人员系数不变,提高一线管理人员和技术员的奖金系数,这样一来,他比技术员的奖金所高无几,比一线队长的奖金还低。
对此,有些队长不好意思。
“你们在施工现场,直接负责吃苦多,就应该比我拿的多!有什么不好意思拿的!”冯乐平的一套理论摆出来,让大家心生敬意。
然而,刚上场时,大家可不是这样。那时候,分部和下面的队部不在一起,冯乐平去工地发现技术员有缺岗现象,再一了解,发现个别人员猫在队部偷懒。冯乐平当即做出一个决定:撤销队部,人员编到分部,共同参加早会,统一安排任务,实行扁平化管理。这样一来,大家去工地的自觉性提高了,落实性强了,配合多劳多得管理制度,施工进度大幅度提高。同时还减少了两个队部的房租,厨师等后勤相关费用。
纸上谈兵和直面现场完全是两个概念。对此,冯乐平深有体会。作为项目部的生产副经理,他的工作方法是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带动大家开展工作。
三分部办公室主任王延海,给我讲了一个冯乐平亲力亲为的故事:去年七月,天降大雨,施工现场的泥沙眼看就要淹没周围的农田。冯乐平当即宣布一个用沙袋围堰保护农田的方案后,他率先脱下鞋子,卷起裤腿跳到雨水里,扛起了沙袋。现场的队长,技术员见此也纷纷跳入水中,参与到围堰中。
对此,冯乐平说,“在于如何开展工作上,我认为与其声色俱厉地命令,不如以身作则地先干到前面。人心都是肉长的,我带头干了,相信大家不会在那里看我一个人干。”
冯乐平工作实在,为人更实。去年他老婆身患重病,医院曾一度发出病危通知书,在此情况下,冯乐平回家照顾老婆,谁都可以理解。事实是,他回家了,但随之把生病初愈的老婆带来了。用他的话说,不能工作耽误!
一个上午,冯乐平等一行人在现场,形成3个可行性施工方案;解决1个队和队之间的交叉问题,化解了矛盾;待设计院确认优化的方案2个。这就是冯乐平,一个用执行力,用事实说话的管理者。
“下午设计院的人来,现场解决!”回答嘎嘣脆,似凉风一缕,气氛顿时缓和。

未雨绸缪 胸有成竹
今天,冯乐平又来了。这次,不是单枪匹马。和他一起来的,有分部经理,总工,技术员,测量员,还有施工队负责人,机械操作手,以及现场速记员。三辆车,十几个人。
冯乐平告诉笔者:再有一个月,铺轨队就要铺到这里,全线52公里,还剩多少工程?还有哪些问题?必须做到心中有数!
这就是冯乐平等一行人来现场的主要任务:现场办公,落实方案,当场解决问题,为铺轨扫清障碍。
开篇提到的“边角防护方案”未能确定,不能施工,这让施工队非常着急。冯乐平早把此事装在心里,昨天已和设计院联系,说明情况后,院方同意下午派人确定方案。所以,冯乐平在回答解决施工队的问题才胸有成竹。
把问题想在前面,是冯乐平的一贯做法,因为他曾经为此“买过单”。
应该说冯乐平是个要强的人。2003年他参加工作以来,由于自律甚严,多次得到公司表彰和领导的肯定。2004年他参加邵三高速公路的施工,时任技术员,由于梁底支座未及时包裹,在检查时遭到了项目经理的批评。回到宿舍他难过地直掉泪,不是因为被批,而是因为自己的工作失误自责,如果凡事多点考虑,把问题想在前面,这个失误就可以避免。那件事至今还影响着他。
所以,必须在铺轨前彻底解决各种遗留问题。如果现在遗忘了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情”,在铺轨后修补,所用的施工成本将成倍提高。比如现在施工铁路两旁的栅栏,侧沟,都可以使用机械设备,效率高,进度快。铺轨后,机械上不去,只能人工作业,人挑肩扛,效率慢不说,还极易污染道砟,施工时间受控等增加成本的因素。
率先垂范 多劳多得
“冯总,这个边坡较高,机械用不上,运砖全靠人力,这个费用要提高一些。”路基队提出要求。“人工单价不变,材料有项目部提供,负责给你运到现场,你多干一方就多得一方的工钱。”冯乐平多年在一线,对施工队的路数早就摸得一清二楚。一个多劳多得的方案化解了施工队抛来的难题。
坚持多劳多得分配方式。对施工队如此,对职工,甚至对自己也是如此。2018年,在百日大干的劳动竞赛中,他负责的分部获得较好的名次。面对奖金,他这样分配:经理,书记等领导班子和后勤人员系数不变,提高一线管理人员和技术员的奖金系数,这样一来,他比技术员的奖金所高无几,比一线队长的奖金还低。
对此,有些队长不好意思。
“你们在施工现场,直接负责吃苦多,就应该比我拿的多!有什么不好意思拿的!”冯乐平的一套理论摆出来,让大家心生敬意。
然而,刚上场时,大家可不是这样。那时候,分部和下面的队部不在一起,冯乐平去工地发现技术员有缺岗现象,再一了解,发现个别人员猫在队部偷懒。冯乐平当即做出一个决定:撤销队部,人员编到分部,共同参加早会,统一安排任务,实行扁平化管理。这样一来,大家去工地的自觉性提高了,落实性强了,配合多劳多得管理制度,施工进度大幅度提高。同时还减少了两个队部的房租,厨师等后勤相关费用。
直面现场 以身作则
烈日炎炎,阳光直射在脖子上,火辣辣地疼。笔者跟随冯乐平等一行人爬到隧道顶上,感觉双腿如灌铅一般。在这个约为70度的陡坡上,他们直面施工现场,针对一个雏形方案,他和分部经理,总工,施工队负责人,挖机操作手,争论,协调,补充。一个现浇骨架护坡的施工方案逐渐丰满,成熟,最终得到各方认可。笔者发现:这个有效方案的形成前后用时57分钟。纸上谈兵和直面现场完全是两个概念。对此,冯乐平深有体会。作为项目部的生产副经理,他的工作方法是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带动大家开展工作。
三分部办公室主任王延海,给我讲了一个冯乐平亲力亲为的故事:去年七月,天降大雨,施工现场的泥沙眼看就要淹没周围的农田。冯乐平当即宣布一个用沙袋围堰保护农田的方案后,他率先脱下鞋子,卷起裤腿跳到雨水里,扛起了沙袋。现场的队长,技术员见此也纷纷跳入水中,参与到围堰中。
对此,冯乐平说,“在于如何开展工作上,我认为与其声色俱厉地命令,不如以身作则地先干到前面。人心都是肉长的,我带头干了,相信大家不会在那里看我一个人干。”
冯乐平工作实在,为人更实。去年他老婆身患重病,医院曾一度发出病危通知书,在此情况下,冯乐平回家照顾老婆,谁都可以理解。事实是,他回家了,但随之把生病初愈的老婆带来了。用他的话说,不能工作耽误!
一个上午,冯乐平等一行人在现场,形成3个可行性施工方案;解决1个队和队之间的交叉问题,化解了矛盾;待设计院确认优化的方案2个。这就是冯乐平,一个用执行力,用事实说话的管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