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首批轨枕下线 渝万高铁进入轨道工程准备阶段

发表时间: 2024-11-04 作者: 来源: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 点击:207次

近日,渝万高铁双块式智能化轨枕厂在重庆市涪陵区建成投产,全线首批轨枕正式下线,标志着渝万高铁正式进入轨道工程准备阶段。

  渝万高铁是连接重庆市主城区与万州区的高速铁路,正线全长251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是国家“八纵八横”高速铁路主通道包(银)海、京昆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铁一局渝万高铁轨枕厂承担全线77.3万根双块式轨枕的预制任务,配置了国内同领域最新技术设备。轨枕厂达产后,日均产能将达到1920根。

  轨枕在铁路中,不仅起到支撑和固定钢轨的作用,也能通过传递荷载、保护路基等方式,提升列车运行的安全性与舒适性。应用于高速铁路中的双块式轨枕不仅能满足高速、大运量的要求,而且养护工作量小,损伤率和报废率较低,因其尺寸精度高、耐久性强等优点而被广泛使用。但双块式轨枕生产工艺复杂,质量控制严格,模具精度必须控制在0.25毫米以内,轨枕的误差需要控制在1毫米之内。

  渝万高铁智能化轨枕厂配置了行业先进的智能布料机、智能箍筋焊接机、箍筋桁架智能安装、智能打磨除尘设备、全自动脱模设备、轨枕智能检测设备等12套智能化工装设备。同时,应用数字孪生技术,将智能化工装设备“链”接起来,实现了人、机、料、法、环等生产要素的深度互联融合。相比传统的生产工艺,智能化轨枕厂减少了25名生产工人,生产效率却提升了20%。通过一系列智能化工装设备和尖端技术,平均不到1分钟,一根标准的双块式轨枕就被生产出来。

  据中铁一局渝万高铁轨枕厂项目负责人郭立韦介绍,与同行业智能化轨枕厂相比,渝万高铁智能化轨枕厂对工装设备和控制系统进行了全面的迭代升级,不仅取消了部分人工操作的环节,达到了“有人值守、无人操作”的效果。同时,设备的智能化程度更高,运转更加稳定,故障率更低。

  智能化的迭代升级,不仅使生产效率得到了提升,轨枕质量也同步提高。记者了解到,在轨枕质量管控方面,渝万智能轨枕厂采用的3D 智能检测及喷码技术,能够实现轨枕裂纹、几何尺寸自动检测和标识功能,仅需 2分钟就可以为轨枕做一套“3D全身扫描”,有效解决了轨枕漏检、错检问题。

  项目总工程师王阿卫介绍,通过3D 智能检测及喷码技术,系统能够自动采集、监测、甄别每一根轨枕的外形外观和尺寸标准,轨枕的合格率已提升至99%以上,为高铁建设提供了更加稳定的质量保障。

  在注重智能化的同时,轨枕厂也将绿色化融入其中。轨枕厂通过投入光伏发电、太阳能照明,安装设备除尘和降噪设备,进行水资源过滤循环处理二次利用等一系列措施,使智能化轨枕生产线单位产值能耗降低了12%。数据显示,轨枕厂光伏发电设备已累计发电3.3万度。据郭立韦介绍,光伏发电主要用于厂房内的日常照明和厂内新能源叉车的用电需求。

  据悉,项目建成通车后,渝东北地区将与通车的郑渝高铁形成时速350公里高铁双通道,有利于重庆进一步完善“米”字型高铁路网结构,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互联互通。

免责声明:本网站转载的所有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最新公告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有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