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会系列报道之一】齐聚琴岛,共享盛会——第八届中国路桥隧建设新技术交流大会成功召开
2021年5月28日-29日,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科学技术奖表彰大会在青岛成功举办。同期,由中国交通运输协会新技术促进分会主办,中路高科交通检测检验认证有限公司、大连理工大学、中交协联交通科学研究院(北京)有限公司承办,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道路研究中心、成都市新筑路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铁宝桥集团有限公司协办的“第八届中国路桥隧建设新技术交流大会”顺利召开。
100多家单位、300多名路桥隧建设者参与了此次会议,本次会议内容精彩,质量极佳,有着较高的行业影响力。
大会由大连理工大学桥隧研发基地隧道所所长、博士生导师王峥峥主持。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国防工程研究院原研究员周丰峻,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铁第五勘察设计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汤友富,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副总工程师徐升桥,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仁贵,中路高科交通检测检验认证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王晓晶,中铁二十局集团研发中心常务副主任王平安,山东大学齐鲁交通学院副院长葛智,中铁宝桥集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王晓辉,南京康泰建筑灌浆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森森,新筑股份轨道工程公司总经理杨刚,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曾敏,四川公路桥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勘察设计分公司贾佳欣,中路高科交通检测检验认证有限公司研发中心路振宝,大连理工大学博士覃晖,中交路桥建设有限公司项目经理唐剑等专家学者出席大会并做专题演讲。
大连理工大学桥隧研发基地隧道所所长王峥峥主持大会
周丰峻院士报告题目《现代交通工程建设发展与应用新技术》
周院士在报告中指出,随着国家现代化发展的不断深入,在各种复杂地质条件下建设现代交通工程的现实需求不断增加,对工程施工技术、大型施工装备、现代化工程管理及运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开展大型交通设施建设工程的系统研究,了解和掌握世界现代大型工程的特点;大断面浅覆土等特殊地质环境中地下交通工程的施工技术研究,加快下穿河流、建筑物桩基以及特殊建(构)筑物环境下的矩形顶推盾构高效施工技术研究;加强各种高强新材料、新技术在现代工程建设中的开发应用等研究,对于国家发展现代交通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和战略意义。
铁五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汤友富报告题目《桥隧与枢纽格局》
铁五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汤友富在报告中回顾了武汉、南京等铁路枢纽格局变迁情况及关键桥隧在其中的控制性作用,详细介绍了我国首条民营资本控股高铁——杭绍台高铁,其椒江特大桥设计中主跨480m双向四线高速连续钢桁斜拉桥的技术创新对确立台州铁路枢纽格局的支撑作用,总结提出铁路枢纽总图规划阶段应以枢纽格局合理为前提,规划配套的控制性桥隧工程可适度超前,充分预留桥隧技术发展进步空间,项目勘察设计阶段应以批准的总图规划为基础,进行桥隧技术创新,支撑枢纽布局落地。
王晓晶副总工程师报告题目《建设项目数字化管理平台》
中路高科检测认证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王晓晶在报告中讲到,通过介绍围绕工程项目建设过程的质量、费用、进度、安全环保的要求利用GIS、BIM、internet+、IoT等技术进行信息化数字化的管理,提高建设管理水平,提升管理效率。
覃晖博士报告题目《隧道与地下工程无损检测中的智能识别方法》
大连理工大学博士覃晖介绍到,探地雷达技是隧道与地下结构无损检测的重要方法之一。该方法利用高频电磁波对地下介质进行成像,从而获得介质内部物质的分布规律,具有高效、无损的优点。本研究将新一代机器学习算法与传统的探地雷达技术相结合,利用贝叶斯反演、深度卷积网络等方法,建立地下结构信息与探地雷达电磁波数据的概率联系,通过智能反演,实现探地雷达图像的自动识别,为隧道与地下工程无损检测中的数据识别问题提供智能化解决思路。
中铁宝桥王晓辉报告题目《北京新首钢大桥空间曲线钢塔制造技术》
中铁宝桥高级工程师王晓辉介绍了北京新首钢大桥设计理念与结构特点;分析项目施工难点与控制要点;介绍项目施工组织与施工部署;分享项目施工过程中,针对项目施工难点开展的新技术、新工艺研究,主要包括:复杂空间曲线钢塔三维模型细化与工程图转化、空间曲线钢塔板单元制作技术、空间曲线钢塔节段制造与预拼装技术、空间曲线钢塔焊接技术、空间曲线钢塔成品检测技术;介绍新首钢大桥钢结构制造方面取得的技术成果与项目获奖情况。
陈森森总经理报告题目《水下超大直径盾构隧道渗漏综合整治技术》
陈森森总经理讲到,在针对水下超大直径盾构隧道渗漏水的综合整治技术进行研究中,通过对盾构结构壁后进行三次、四次补充回填灌浆,对结构壁后的存水空腔进行灌浆,充填密实,修复管片拼接缝的三元乙丙橡胶密封胶条系统以及修复管片裂纹、螺栓孔、注浆孔等渗漏缺陷。考虑运营后车辆对结构产生的相应震动扰动和荷载扰动,研究合适的设备、机具、材料及工法,采用加固的理念进行堵漏,达到综合整治渗漏水的目的。
杨刚总经理报告题目《城市轨道交通嵌入式连续支承无扣件轨道系统成套技术及应用》
杨总讲到,嵌入式连续支承轨道系统具有“主动减振+兼具降噪+绝缘+日常维养工作量小”的特点。该结构在国内外有轨电车大量应用,在广州地铁知识城线铺设试验段,不但取得了良好的减振效果,而且车内、车外噪声均得到了有效抑制,养护维修工作量大大降低,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得到高度评价,正在逐步推广。
中电建华东勘测院曾敏报告题目《轨道交通工程全生命周期三维数字化应用实践》
报告以绍兴1号线、杭绍线、成都18号线等多个轨道交通工程项目为例,分享轨道交通工程全生命周期三维数字化应用实践,覆盖数字化总体咨询、数字化勘察、数字化设计、数字化施工和数字化运营等应用领域,主要介绍在建设阶段开展基于BIM+GIS的三维协同设计、工程量复核、施工深化、盾构排版优化、施工模拟、可视化交底、进度管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等数字化应用,在运营阶段开展基于BIM技术的资产管理、维修管理、应急管理、工程监护、档案管理等应用,实现基于BIM技术的全生命周期信息无损传递。
28号下午最后一个报告人是四川公路桥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勘察设计分公司设计负责人贾佳欣,他的报告题目为《特长隧道不良地质致灾机理及控制技术》。贾佳欣经理在报告中提到,长期以来,特长隧道穿越重大不良地质所面临的问题:一是缺乏对不良地质岩体失效机制的深刻认识;二是缺乏系统性的重大不良地质条件下隧道建设控制技术;三是缺乏与新时代发展需求同步的智慧管控平台。针对特长隧道穿越不良地质问题,提出“致灾机理-施工控制-平台开发”总体思路,构建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技术方案。并通过西南纵深公路隧道工程的应用研究与实践,解决了碎屑流、断层等复杂环境条件下特长隧道施工控制的各项技术难题,大大减少了工程造价,并明显缩短了施工工期,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29号上午的报告继续由大连理工大学桥隧研发基地隧道所所长、博士生导师王峥峥主持,首先做报告的是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副总工程师徐升桥。
徐升桥大师报告题目《芜湖市单轨桥梁轻量化技术研究与应用》
徐总介绍到,跨座式单轨是一种性能优良的中运量轨道交通系统,在国内第一条跨座式单轨—重庆2号线轨道交通建设中,成功实现了跨座式单轨两大关键技术—轨道梁和道岔的国产化研究、设计。芜湖市轨道交通是我国首个以跨座式单轨为制式的线网规划,通过对传统单轨桥梁进行轻量化技术研究,在简支钢-混凝土结合轨道梁、连续钢-混凝土结合轨道梁、钢桁轨道梁以及大跨度组合结构轨道梁等方面进行创新研究和设计,进一步提高了单轨的适应性和经济性,形成了我国跨坐式单轨桥梁轻量化系统技术和设计标准。
王仁贵副总经理报告题目《超大跨度悬索桥面临的技术挑战与初步应对措施》
报告以张靖皋长江大桥为例,谈超大跨度悬索桥面临的挑战与应对措施,设立了76个科研专项系统对主跨2300米超大跨悬索桥(世界第1)的结构体系、主要构件合理构造、加工制造工艺、大型安装设备、日后管养技术等开展研究。初步研究成果创造性地提出了采用主缆自平衡结构体系、超高钢箱—钢管约束混凝土组合索塔、超大规模双回字复合地连墙锚碇基础、超大型自行走装配式索鞍、具有智能感知功能的吊索和首创全桥一体化智能防腐体系等一系列创新设计。
中路高科路振宝报告题目《公路桥梁混凝土材料技术进展》
报告围绕“混凝土工程非荷载裂缝控制”、“桥梁工程耐久性防护”及“桥梁工程多功能化”等技术需求,介绍近10余年公路桥梁用混凝土材料技术进展。阐述引入了功能/结构一体化、多功能仿生等创新理念,突破以力学性能为核心设计混凝土材料与结构的传统方法,实现桥梁混凝土工程力学性能、耐久性、美观性和经济性等综合需求,提升桥梁建造与养护质量的技术发展方向。
王平安常务副主任报告题目《高原寒区隧道钻爆法施工实用型机械配套探究》
报告结合以往和在建的典型高原寒区隧道的工程实例,指出高原寒区隧道相较于平原隧道,具有地形高差起伏大、水文地质复杂多变、气候条件恶劣、环境脆弱敏感等特殊建设特点,受低气压、低气温、低含氧量因素影响人和设备工效严重降低,探讨以钻爆法为基础的机械化设备配套在复杂多变的高原寒区隧道施工设备配套技术,提出开挖与喷锚支护、装砟与运输、防水板铺设、施工通风、制氧与供氧机械化施工作业线有待进一步提升的技术,及其信息化、智能化综合控制理念与建议。
唐剑经理报告题目《铁路钢管混凝土拱桥异位拼装、纵移及提升施工工法》
现有技术中,主拱纵移必须以主拱设计安装高度进行纵移,但限于纵移线路上桥梁承载力和大高宽比纵移段稳定性差,纵移施工适用性受限。郑万高铁项目在传统钢管拱纵移法的基础上,进行了以下优化:(1)根据纵移线路上桥梁承载能力,灵活选取纵移段长度和重量,提高了纵移法的适用性。(2)设置整体提升系统,允许降低纵移高度,提高了纵移过程安全性。(3)利用提升调整机构可对纵移段进行三向调节,有效提高了主拱合龙对接精度。(4)纵移段可以异位拼装,和混凝土连续梁同步施工,不占用关键线路,可以明显缩短工期。
葛智副院长报告题目《建筑及工业固废在道路工程中的应用》
针对建筑废弃混凝土,主要根据再生材料的不同特性将其应用到道路工程的不同部位,实现废弃混凝土的全再生利用;对于工业固弃物主要采用:1)协同激活替代传统水泥及石灰制备土壤固化剂、绿色胶凝材料;2)固废协同互补制备硫铝系高活性材料的技术手段,将工业固废大量应用于土壤固化、轻质土制备、水稳基层、溶洞填充等方面,实现工业固废的大规模应用。
本届桥隧大会在延续前七届的基础上,以“智能建造科技创新助力交通品质工程建设”为主题,围绕路桥隧智能建造、绿色施工等行业发展核心议题进行交流,深入探讨了路桥隧智慧建造和技术创新升级应用,会议报告内容精彩纷呈,理念新颖丰富,学术氛围浓郁,为与会代表打造了高层次的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