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精调师”:用脚步丈量铁轨
+3、-0.2、+1……昨天上午,踩过深深浅浅的铁路道砟,我们在距离南通西站站台600多米远的线路上,找到了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新长工务段线路工孙晓飞,他正忙着和小组同事们对一组道岔进行精调作业。只见他每隔一块枕木,就停下来,用粉笔在铁轨上记录这样一个数字和加减符号。
“这个‘+3’,意味着轨距存在3毫米误差,需要结合钢轨平直度调整到0.5毫米以下。”面对我们的疑惑,孙晓飞解释说,在确定误差后,他和同事会通过线路扣件进行微调,把钢轨向内调整,从而使整个钢轨处于同一直线。这一个看似细小的工作流程,至少需要4人完成,两人放线,一人测量,一人手动调整,以确保铁轨水平方向的误差在毫厘之内。为何不用机器作业?一旁的工友说,因道岔布线复杂,涉及多股轨道和方向变化,即便是高精尖的铁路养护设备也爱莫能助,必须经验丰富的线路工手动操作。
铁路精调,是新建铁路联调联试之前的关键工序,主要对钢轨轨距、水平和空间扭曲进行多次精细地调整,消灭动静态偏差,从而提升轨道设备平顺度,确保线路开通后列车平稳运行。
坐高铁,流行一个小游戏:立笔、立硬币不倒,盛满水的杯子滴水不洒,人坐在车厢感觉不到前倾后仰、左右晃动。没错,这是旅客测试体验高铁稳定性、舒适性的方法。但对孙晓飞来说,自己从事的精调工作更像是在铁轨上“绣花”,甚至是一项比绣花工还要用心的细活,需要借用精密仪器反复调整钢轨、道岔几何尺寸,最终把精度误差控制在标准范围之内,确保线路安全平顺。
今年3月起,新长工务段举全段之力,集结技术骨干,组织干部职工200余人投入沪通铁路精调攻坚战。“精调师”们各守其位,分散在管辖的沪通铁路、平东联络线及平东站、南通西站、平东线路所三个站场的轨道线路、道岔上,负责39公里线路、26组道岔等关键部位的检测,采用人工加机械的方式精调作业。每天天还没亮,孙晓飞和同事们在测量体温后就出门了,直到伸手不见五指时才返回。上午9点30分,已是他们在线路上忙碌的第3个小时了,午餐、晚餐就匆匆吃盒饭解决。
每天用脚步丈量钢轨,十几个小时在线路上作业,无数次弯腰、测量、记录、调整,有时为调整一块轨距块、一根螺栓,最少需要三四遍反复校正……白天,面对一眼望不到头的钢轨线路;晚上,面对满屏的检测数据分析,这是参与过连盐铁路、通启铁路精调作业的“90后”线路工刘希壬的感受。他说,每天在线路上走2万步,在微信运动上都排不到名次。晚上回到宿舍,还要继续处理数据,开会汇总分析、对比评价,紧接着制定第二天的作业方案。入梦时,早就过了深夜12点。
“这项艰巨任务需在4月中旬线路转入联调联试阶段前完成,时间紧迫,人人重任在肩。”刘希壬说,但沪通铁路能够如期开通、平稳运行,这是大家最大的成就感。这段时间以来,新长工务段南通线路车间的“精调师”们聚在一起,铆足了劲,希望能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他也期待着沪通铁路正式通车的那天,一定要买张首发车票,来纪念这段用脚步丈量铁轨的青春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