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交通运输科学技术新成果推广目录》(2021)第四部分 装备技术篇《高速铁路列控基础装备雷电防护关键技术研究及工程应用》
完成单位:北京全路通信信号研究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合肥工业大学 完成人:阳晋、向念文、曹海滨、陈勇、石江、王保松、韩聪颖、唐伟、赵成群、宿志国 来源:交通运输新技术网项目成果于2012年底开始实施,涉及高铁线路1.4万公里,15个铁路局,共计64832套设备。至今,已在3.8万公里高速铁路实施,现场运用效果良好,近3年,全国高铁/客专线路列控基础装备每年每百公里雷击故障数量由0.036次,下降至0.0052次。 -
《交通运输科学技术新成果推广目录》(2021)第四部分 装备技术篇《运输结构调整下铁路货运能力保障和服务品质提升技术研究及应用》
完成单位: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铁路济南局集团有限公司 完成人:郑平标、刘俊、王瑶、何兆流、张巍、于楠、李军、游艳雯、刘振彬、尹卫东 来源:交通运输新技术网项目以《三年行动计划》要求为指引,针对铁路繁忙干线能力紧张、调度指挥不够精细、货运产品结构相对单一、运到时限难以保障、空车供给不够充分等问题,以推进大宗货物运输“公转铁”为主攻方向,优化铁路路网能力,切实提高运输组织服务水平,增加铁路运输量,完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运输结构调整下铁路货运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助力打赢蓝天保卫战、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
《交通运输科学技术新成果推广目录》(2021)第四部分 装备技术篇《储能式城市轨道交通关键技术及应用》
完成单位: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广州有轨电车有限责任公司,宁波中车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完成人:杨颖、阮殿波、刘友梅、范晓云、柳晓峰、陈中杰、马宏梁、张彦林、张宇、张伟先、聂文斌、邓谊柏、吴金鹏、乔志军、尚江傲 来源:交通运输新技术网本项目历时七年攻关,创新采用了超级电容车载储能和车站十秒级快速充电的间歇式受电模式,彻底消除了电网给城市带来的诸多负面影响。全球率先推出这种全程无网储能模式,目前国内已开通运营了多条这种模式的有轨电车线路,新规划项目中超七成线路选用了该模式。 -
《交通运输科学技术新成果推广目录》(2021)第四部分 装备技术篇《轨道交通永磁交流牵引系统研制 》
完成单位:中车永济电机有限公司,北京交通大学 完成人:王彬,王志强,张瑞峰,王琛琛,陈建峰,贾喜勤,韩建宁,于森林,刘佳,周明磊 来源:交通运输新技术网本项目响应了铁路运营方节能减排、减少运营成本的内在需求,极大促进了永磁牵引技术在轨道交通领域的应用,有效地支持了国家节能减排、“碳中和”的国家战略。
-
《交通运输科学技术新成果推广目录》(2021)第四部分 装备技术篇《轨道交通永磁交流牵引系统研制》
完成单位:中车永济电机有限公司,北京交通大学 完成人:王彬,王志强,张瑞峰,王琛琛,陈建峰,贾喜勤,韩建宁,于森林,刘佳,周明磊 来源:交通运输新技术网项目依据公司多年来在电机及控制系统开发的技术积累,结合永磁牵引电机控制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依靠自身的技术力量,完全掌握了永磁牵引电机矢量控制的核心技术及永磁牵引电机在轨道交通领域应用的技术要点,形成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永磁牵引系统产品,同时建设成列车级电传动系统半实物仿真平台,有效支撑电传动系统产品开发。 -
《交通运输科学技术新成果推广目录》(2021)第四部分 装备技术篇《大功率电力机车永磁直驱牵引电机研制及应用》
完成单位:中车永济电机有限公司、中车大同电力机车有限公司 完成人:任延生、孙德强、原志强、吴楠、傅雪军、张江涛、倪伟、魏超、贾喜勤、郑守海、时兴华、杨忠朝、薛勃、李祥成、李嘉宾 来源:交通运输新技术网项目针对大功率电力机车运行特性要求,根据电机工作原理和技术路线,自主研发满足大功率电力机车性能要求的永磁直驱牵引电机。 -
《交通运输科学技术新成果推广目录》(2021)第四部分 装备技术篇《高端轨道交通车辆激光焊制造技术平台开发与应用》
完成单位: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完成人:王春生、王洪潇、何广忠、张勇、冯朝明、赵雪山、黄治轶、赵国新、高文文、张学广、李凯、郑勇福、夏常青、刘立国、闫占奇 来源:交通运输新技术网项目主要依据激光高效焊接加工技术,系统开展了不锈钢车辆叠焊中结构适配性、焊接冶金、焊接过程自动控制、质量在线监测、批量自动化生产线建设及产品品质提升等研究工作。 -
《交通运输科学技术新成果推广目录》(2021)第四部分 装备技术篇《轨道交通噪声精准溯源与治理关键技术及应用》
完成单位: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广州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城市安全与环境科学研究所、飞泰交通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克莱克森建筑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完成人:胡文林、刘冀钊、王少林、王杰、刘卫丰、李贤徽、齐春雨、何宾、姜博龙、李昕、张志远、刘立斌、潘晓岩、周继超、刘鹏 来源:交通运输新技术网该研究突破了高精度、宽频域的轨道交通声源识别技术,建立了等效多线声源与三维工程场景联合的噪声仿真评估方法,提出了空间集约低频吸隔声增强技术和舒适声压自感知调控技术,实现了线路、站房噪声治理措施与声源、工程场景的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