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次!8天17次空中转体重庆高速这座大桥拱肋合龙
先最大竖转70度,再平转182度,然后又最大竖转28度……历经8天,17次转体,4榀大桥拱肋,在大巴山间、百米高空上演“空中芭蕾”。
8月29日,重庆城开高速重要控制性工程——蓼子特大桥完成国内首次单拱肋复合转体。接下来,大桥将进行桥面系列作业。
城开高速蓼子特大桥位于大巴山腹地的城口县蓼子乡,为典型山岭重丘区桥梁,全长约330.8米,是全国首次采用单肋空中平转、竖转混合转体工艺的大跨度拱桥。每幅单拱肋都先上行最大竖转70度,再平转182度,然后又下行最大竖转28度,一榀拱肋重达700吨,一个转体单元重达4700吨,全桥四榀拱肋共进行转体17次转体操作,创下了国内单桥转体操作次数最多的纪录。
据介绍,在综合考虑运输条件和场地建设条件情况下,在主拱采用平转和竖转相结合的施工工艺,拱肋在现场搭设支架进行卧拼施工。拱座采用分离式,每岸左右各一个拱座,分上下转盘,转盘间设置球铰、撑脚、牵引索和牵引反力座,拱肋施工时采用平转+竖转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单肋分幅转体合龙。大桥首次采用不设合龙段的方式,直接通过转体实现两岸拱肋精密对接合龙。
这些技术不仅可大大减少高空作业时间,还克服了地形空间狭窄的限制,减少了山体开挖方量,保护了植被,降低了施工安全风险,提高了工程建设品质。蓼子特大桥转体次数之多,转体难度之大,转体精度之高均系同类桥梁之最。
值得一提的是,蓼子特大桥主桥主体结构钢材均采用免涂装耐候钢,这也是国内高速公路首座免涂装耐候钢箱拱桥。免涂装耐候钢通过在钢材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稳定的锈蚀层保护膜,有效阻滞腐蚀介质的渗入和传输。简单来说,就是“以锈防锈”,靠表面生锈来形成保护层,是一种具有高强度、高韧性、耐腐蚀、长寿命等特性的绿色低碳建桥材料,全寿命周期经济及环保效益显著。
不仅如此,蓼子特大桥全面深入运用BIM技术进行数字赋能,在设计校核、深化出图、模型出量、物料统计、工艺模拟、虚拟建造、可视交底、三维校验、数字预拼装及智能建造等方面进行了应用实践,成效显著。
据介绍,2022年底城开高速将通至城口县城,比合同工期提前近1年。通车后,城开高速将继续向陕渝界推进,2026年有望为重庆市新增一条北上陕西的直连快捷省际通道。
城开高速建成后,对拉动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经济升级,助力秦巴山区乡村振兴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能加快秦巴山区矿产资源及旅游资源开发。此外,城开高速还将完善全市骨架公路网布局,成为打通重庆向我国北部、东北部辐射的重要通道。(来源:华龙网)
免责声明:本网站转载的所有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