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济新黄河大桥全桥贯通 豫西北至豫西再添跨河“黄金通道”

发表时间: 2025-08-03 作者: 来源:交通运输新技术网整理 点击:21次

7月31日,随着最后一片桥面板精准落位,由中铁四局承建的济新黄河大桥实现全桥贯通。这座全长1688.5米、主跨555米的世界首座地锚式回转缆悬索桥,以“单塔悬索+地锚回转”的创新结构,攻克了黄河复杂生态区的建桥难题,为济新高速公路年底通车奠定关键基础。

“轻量化”设计守护黄河生态

济新黄河大桥位于黄河小浪底风景区与王屋山-黛眉山世界地质公园交汇处,桥址区崖壁陡峭、水域敏感,环保要求近乎严苛。建设团队摒弃传统双塔悬索桥方案,创新采用“独塔地锚式回转缆”结构:通过单座210米高主塔与两岸重力式地锚协同受力,将主缆“回转”锚固于两岸山体,既减少了一座桥塔的占地,又通过“无桥墩跨越”设计避免了对黄河主河槽的干扰。经测算,该方案较传统桥型减少土石方开挖12万立方米,节约钢材15%,工期缩短8个月,最大程度保护了黄河崖壁的原始风貌。

针对桥址区地质断裂带密集的特点,项目团队运用“三维地质雷达扫描+微动探测”技术,精准定位17处隐伏断层,通过“动态设计+柔性支护”体系,在确保施工安全的同时,保留了周边90%以上的原生植被。施工期间,采用“泥浆循环系统+生物降解剂”处理钻孔废弃物,实现废水零排放、泥浆全回收,被河南省生态环境厅评为“绿色施工示范工程”。

“智慧建造”突破技术边界

作为河南省首座应用“智能缆索吊装系统”的悬索桥,济新黄河大桥在钢桁梁吊装中实现“毫米级”精准控制。项目自主研发的“北斗+UWB”双模定位系统,通过24个传感器实时反馈梁体空间姿态,将吊装误差控制在±2毫米以内。主缆架设阶段,采用“温度-应力双控”索股调律技术,在昼夜温差达15℃的黄河峡谷环境中,确保了168根索股的线型一致性。

为应对峡谷强风环境,大桥安装了国内首套“悬索桥风振主动控制系统”,通过8组磁流变阻尼器与2000个智能传感器联动,可实时监测并抑制12级大风下的结构振动,保障行车舒适性。此外,项目团队编制《地锚式回转缆悬索桥施工规范》等3项企业标准,获得发明专利9项,为同类桥梁建设提供了技术范本。

“二十分钟交通圈”激活区域经济

济新高速公路全长47.961公里,北起济源市邵原镇,南至洛阳市新安县铁门镇,是河南省高速公路“13445工程”的重点项目。全线设特大桥3座、隧道4座,桥隧比达58%,其中济新黄河大桥的贯通标志着项目进入最后冲刺阶段。

据测算,项目通车后,豫西北济源市与豫西洛阳市新安县的通行时间将从2小时缩短至20分钟,直接串联起小浪底水利枢纽、龙潭大峡谷、黛眉山等6个国家4A级以上景区,形成“黄河文化+山水生态”旅游走廊。河南省交通运输厅负责人表示,该桥的建成标志着河南在复杂生态区桥梁建设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交通方案”。

(参考来源:中铁四局济新黄河大桥项目部、河南省交通运输厅、中国交通报)

免责声明:本网站转载的所有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最新公告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有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