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横钦高速郁江特大桥毫米级合龙 广西“交通动脉”再添关键枢纽

发表时间: 2025-08-03 作者: 来源:交通运输新技术网整理 点击:19次

7月31日,广西首座无配重毫米级合龙大跨径斜拉桥——横钦高速郁江特大桥以轴线偏差3毫米、高程偏差6毫米的精度完成合龙,标志着西部陆海新通道重点工程横钦高速公路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这座主跨580米、塔高169米的斜拉桥,以“无压重单端起吊”的创新工艺刷新广西桥梁建设精度纪录,为广西陆海联动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糖葫芦溶洞”中筑牢“定海神针”

郁江特大桥桥址位于喀斯特地貌岩溶发育区,地下溶洞垂直串联形成“糖葫芦串”状溶洞群,最大空腔高度达25.7米,施工难度堪比“在豆腐上建高楼”。中国能建葛洲坝一公司项目团队创新采用“旋挖钻机分级扩孔+钢护筒逐段下沉”组合工艺,通过2000余次地质雷达扫描和300余次钻探取样,精准定位溶洞边界,仅用3个月便完成主桥68根、最长65米的桩基施工,成孔垂直度偏差控制在0.5%以内,为大桥打下“零沉降”根基。

针对传统配重合龙方式易导致应力集中、线形偏差的问题,项目团队自主研发“无压重单端起吊合龙技术”:通过300吨级智能提升系统与北斗定位装置联动,将280吨重的钢箱梁节段以“毫米级”精度嵌入合龙口。施工过程中,团队在合龙段两端设置48组应力传感器,实时监测温度、风速对结构的影响,最终实现“零误差”对接,较传统工艺节省钢材300吨、缩短工期45天。

“智慧建造”赋能绿色交通

作为广西首座应用“数字孪生”技术的斜拉桥,郁江特大桥在建设中集成BIM建模、物联网监测与AI算法分析:通过1200个智能传感器实时回传索力、位移等数据,构建桥梁“健康档案”;采用无人机巡检系统对桥塔进行全自动病害识别,效率较人工提升80%;运用“光伏发电+储能装置”为施工设备供电,减少碳排放1200吨。

项目团队同步推进近零碳货运物流走廊建设,在沿线布局5个新能源充电站、10座智能物流中转仓,构建“油电混运+智能调度”绿色运输体系。据测算,项目运营期每年可降低物流成本20%,减少柴油消耗150万升,为西部陆海新通道打造“低碳样板”。

“一桥飞架”缩短时空距离

横钦高速公路全长166.024公里,北起南宁横州市,南至钦州港,是《广西高速公路网规划》中“纵5”通道的核心段落。郁江特大桥贯通后,郁江两岸通行时间将从1.5小时缩短至40分钟,直接串联起平陆运河、钦州港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等重大枢纽,形成“江海联运+高速直达”的立体物流网络。

中国能建葛洲坝交投公司董事长张小将表示,项目预计2025年底全线通车,届时广西东部至沿海港口的运输效率将提升60%,助力北部湾城市群与粤港澳大湾区、东盟经济圈深度融合。广西交通运输厅负责人称,该桥的建成标志着广西桥梁技术迈入国际先进行列,为复杂地质条件下大跨径桥梁建设提供了“广西方案”。

(参考来源:中国能建葛洲坝集团横钦高速项目部、广西壮族自治区交通运输厅、中国交通建设报)

免责声明:本网站转载的所有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最新公告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有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