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班列让经济循环更便捷
秋天的广州碧空如洗,在广州海关所属南沙海关的监管下,搭载着50个标准集装箱“大湾区制造”空调机组、多士炉等特色家电的中欧班列从广州南沙港南站缓缓驶出,经阿拉山口口岸出境,预计15天后抵达欧洲内陆。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当前国际运输渠道大幅缩减。特别是欧洲各国疫情形势严峻,很多行业陷入停滞,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加大。作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载体,中欧班列已经成为了世界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多方努力下,即使在抗疫期间中欧班列也总体呈现平稳增长的趋势。在此紧要关头,中欧班列跑出“加速度”,既有利于为国际抗疫救援物资搭建绿色通道,也有助于降低疫情对中欧供应链、产业链合作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彰显了中国有序推动企业复工复产,稳定和畅通全球供应链产业链的坚实步履。
以往从广州南沙发往欧洲内陆城市的货运一般是先通过水路集货到南沙,再走海运到国外港口转陆运,全程需要35-40天。如今依靠铁路直接运往多个中欧班列站点发往欧洲内陆,时间上就节约了20多天。货物流通减少了中间环节,节约了集装箱调箱、堆存的时间和费用,去除了大量“中间商赚差价”。这不仅实现了“湾区制造”从大湾区稳定直连欧亚内陆国家,还实现“丝
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在南沙港无缝连接。中欧班列在构建对外开放国际物流通道上不断拓展和扩容,成为全球开放型经济集约发展的高端载体,对缓解当下国际运力紧张、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强化开放枢纽门户功能具有战略意义。
中欧班列在国内疫情防控常态化后,开行持续保持稳中有升的态势,使得国内许多防疫物资都选择搭乘中欧班列驶出国门,助力欧洲抗击疫情。相信中欧班列路线版图扩张必将助力经济发展,满足当地市场需求。(作者系国铁路网、交通运输新技术网评论员张玉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