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会系列报道之四】齐聚琴岛,共享盛会——轨道交通控制与运输关键技术高峰论坛成功召开
5月28日-29日,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科学技术奖表彰大会在青岛成功举办。同期,由中国交通运输协会新技术促进分会主办,北京全路通信信号研究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通号(北京)轨道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和利时系统工程有限公司承办的“轨道交通控制与运输关键技术高峰论坛”成功召开。
论坛现场
论坛由北京全路通信信号研究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岭主持。会上,中国铁路经济规划研究院运输所所长、《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编写组成员梁栋,西南交通大学教授彭其渊,北京全路通信信号研究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信号系统研究所所长刘军,北京和利时系统工程有限公司副总裁兼总工程师汪小亮,北京交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院长唐涛,西安和利时系统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明,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电子计算技术研究所城轨事业部副总经理张铭,北京全路通信信号研究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信号院副总工崔俊锋,通号(北京)轨道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邢毅,通号城市轨道交通技术有限公司系统技术中心总经理李兆龄,北京和利时系统工程有限公司产品总监李明兵,卡斯柯信号有限公司技术副总监吴翔,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公司通号院副总工蔡亮,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产品研发中心副总监沈龙江,南昌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总师室(科技研发部)副部长兼运营分公司副总经理陈星,西南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副院长解绍锋等专家领导出席大会并做专题演讲。
北京全路通信信号研究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岭主持论坛
中国铁路经济规划研究院运输所所长、《纲要》编写组成员梁栋作《<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政策解读》报告
梁栋所长报告中主要讲述了两点:(1)纲要编制背景,《交通强国建设纲要》的发布、铁路贯彻交通强国建设纲要的目标任务;(2)纲要铁路部分政策解读:发展形势、发展目标、基础设施布局、高质量发展和融合质量。
西南交通大学教授/国工室主任彭其渊作《大都市圈多制式轨道交通协同运输组织关键技术》报告
彭其渊主任提到,“十四五”开局阶段,各项相关政策、纲要等对我国大都市圈、城市群的规划及多网融合发展均提出了一定的建议及要求。从大都市圈轨道交通多网融合发展背景及内涵、多网融合发展需求分析、多网融合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国内外典型区域轨道交通融合发展分析、协同运输组织关键技术、协同运输与服务评价六个方面展开,结合国内外典型区域的发展现状及经验,分析我国多网融合发展存在的需求及所面临的挑战。重点介绍多网融合发展下协同运输组织的关键技术,对协同运输组织模式、资源协同配置、运输计划协同编制、协同调度指挥等几方面进行细致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北京全路通信信号研究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副所长刘军作《多网融合背景下的区域轨道交通协同运输与服务系统研究》报告
刘军副所长梳理了近两年的国家政策及地方规划,从旅客、企业和政府管理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出发,分析了多网融合背景下轨道交通多制式协同研究的必要性,并对报告所阐述的各种轨道交通制式功能定位及区域协同等概念进行了说明。接下来分析了国内外具有参考意义的地区的轨道交通现状,总结了目前的需求,并介绍了根据需求所进行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以及研究能够达到的技术指标。还进一步介绍了目前研究所取得的进展和成果,提出了区域轨道交通协同的几种模式和适用条件,对国内5个典型区域案例的特征进行了简要分析。最后介绍了系统正在开展的试点工程情况,展示研究技术的工程转化情况。
北京和利时系统工程有限公司副总裁汪小亮作《四网融合的信号系统解决方案》报告
报告提到,信号系统是支撑四网融合落地的关键系统之一,目前信号系统存在着多种制式,不同制式间需求不同、接口不同、应用场景不同,本文从需求和场景出发,探讨了在四网融合的大需求背景下,信号系统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北京交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院长唐涛作《智能化时代的列车运行控制技术》报告
唐涛院长提到,随着轨道交通安全、效率需求的不断提高,计算机、通信、控制(3C)技术广泛应用极大推动了列车运行的智能化水平,带动运营管理体制机制的变革,进一步提升轨道交通安全和效率。结合轨道交通特点,概要介绍轨道交通自动化等级体系、城市轨道交通全自动运行(FAO)关键技术及特点,进而介绍未来智能化运行控制系统的发展方向和关键技术。
西安和利时系统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明作《国铁“工电供”一体化智能运维解决方案》报告
报告提出的基于“GIS-RIM”的铁路综合运维管理平台,实现了GIS和BIM的基础融合,实现了现场环境的1:1还原,利用三维平台和业务系统相融合,可动态呈现设备参数、告警信息等。平台在和利时自主研发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和边缘控制器基础上实现,采用“云”“边”“端”相结合的方式,以G-BIM大数据为中心,实现铁路工程项目管理、辅助设计、数字化移交、综合运营四大应用。
北京全路通信信号研究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信号院副总工崔俊锋作《基于5G的下一代高速铁路列车控制系统技术展望》报告
报告基于5G通信新特性以及中国高速铁路列控系统技术发展新需求,分析了基于5G通信的下一代高速铁路列车控制系统技术要点,并对系统发展和目标进行了讨论和展望。首先分析了当前高速铁路列车控制技术面临的新需求,以及5G通信技术满足新需求的契合性,然后分析了5G技术应用于高速铁路列车控制系统对于更广泛的安全、更高效的效率、更高的运行速度以及更优化的全生命周期成本等方面的应用场景和方案,最后展望了基于5G的下一代高速铁路列车控制系统的应用展望。
通号(北京)轨道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邢毅作《轨道交通控制系统智能制造和一体化服务》报告
邢总在报告中提到,轨道交通控制系统是保障运输安全和效率的关键装备,报告结合轨道交通控制系统在全生命周期安全可靠的需求,研究适宜的智能制造和一体化服务体系及关键技术,提升系统装备在设计、制造、运维全生命周期内的质量水平和服务水平。
通号城市轨道交通技术有限公司系统技术中心总经理李兆龄作《新一代网络化智能列控系统创新的思考》报告
报告中提到,在交通强国的建设中,我国轨道交通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成为重要发展趋势,形成了基于无线通信的移动闭塞系统(CBTC)的技术标准和产品规范,支持网络化互联互通及最高GoA4级全自动运行。如何整合现有技术基础,利用数字赋能,促进系统网联化、协同化、智能化,实现列控系统的技术革新?以达到成本与效益、安全与效率、兼容与发展相互协调,为轨道交通用户提供具备中国特色的技术产品解决方案。本次报告,以传承与发展的角度围绕安全可控、经济适用、绿色节能,结合调度指挥云化、地面设备一体化、轨旁控制全电子化、列车控制智能化、设备运维数字化等方向,提出新一代网络化智能列控系统方案。
北京和利时系统工程有限公司轨道电路产品总监李明兵作《ZPW-2000S轨道电路科技创新引领铁路基础信号装备新发展》报告
北京和利时公司自主创新研制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新一代ZPW-2000S型无绝缘轨道电路设备,采用集成化设计理念,发送、接收均为1+1冗余,配置智能化室外监测及诊断系统,同时具备无缝升级至新一代全电子化列控系统的能力,已在川藏铁路等多条线路成功运用。和利时公司通过科技创新发展引领了ZPW-2000轨道电路的技术方向和发展潮流。
卡斯柯信号有限公司技术副总监吴翔作《高速铁路智能调度系统技术发展与应用介绍》报告
TDCS/CTC产品是国内铁路调度指挥的核心业务系统,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迭代,目前已形成了覆盖国铁集团、局集团公司、主要普速线路和所有高速铁路(含客运专线)的应用规模。
铁科院电子计算技术研究所城轨事业部副总经理张铭作《智能轨道交通信息化顶层设计与应用实践探讨》报告
报告从轨道交通信息化顶层设计出发,结合多种轨道交通制式,分析智能轨道体系下,铁路、城际、城轨不同类型轨道交通的智能化业务发展构成,从发展蓝图、建设理念、总体框架、技术架构、应用架构、数据架构多维度剖析建设重点和关键技术创新点。探讨典型业务应用场景下,如感知监控、智能建造、智能运营、智能调度、网络化管理、智能运维中新技术应用的方向和建设思路。进一步通过一些创新技术案例呈现信息技术带动轨道交通发展的实践。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公司通号院蔡亮作《智慧运维技术探究及发展规划》报告
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产品研发中心副总监沈龙江作《轨道交通车辆全生命周期数字化技术应用研究》报告
报告主要围绕轨道交通车辆全生命周期数字化技术应用研究,介绍轨道车辆设计、制造及运维等全生命周期过程中的数字化应用案例,重点介绍基于数字样机技术的数字化正向设计、转向架数字化智能制造以及基于PHM的数字化运维,交流轨道车辆装备数字化探索和实践的经验与体会。
南昌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总师室副部长兼运营分公司副总经理陈星作《轨道交通车辆全生命周期数字化技术应用研究》报告
本报告在分析国外相关智能调度系统研发进展的基础上,初步构建了适用于我国轨道交通线网的突发事件多专业业务联动模型,探讨了我国轨道交通线网韧性评价指标的科学度量方法,并进一步提出面向韧性提升的应急处置方案智能优化管理体系,以切实提升网络化运营下的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应急处置能力,为我国智慧地铁的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西南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副院长解绍锋作《牵引供电系统技术发展三步走战略构想》报告
解绍锋院长主要讲述了牵引供电系统新技术的研究及进展智能、数据、计算、网联和通信等新兴变革,使赋能技术与轨道交通技术深度融合与广泛应用,这将是破解轨道交通系统运维效率、效益和效能难题的必由之路,也将从根本上改变轨道交通系统运营管理的模式、机制和形态。
本次论坛对轨道交通信号系统前沿技术、系统创新应用、促进行车安全、提高运输效率等热点问题开展研讨,深入探讨了中国轨道交通运维技术革新。现场座无虚席,会议内容精彩纷呈,理念新颖丰富,学术氛围浓郁,为与会代表打造了高层次的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