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务理事单位:东南大学交通学院

东南大学交通学院成立于1995年,其前身可追溯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国立东南大学交通运输系及国立中央大学土木工程系的路工组、五十至八十年代南京工学院土木工程系的道路教研组、1987年成立的运输工程研究所、1989年成立的交通运输工程系。
交通学院现设有7个系、3个研究中心及2个产业机构,拥有“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博士点,以及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与土木学院共建)、九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和十三个硕士点,其中,“道路与铁道工程”和“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两个学科设有教育部**学者特聘教授岗位。设有6个本科专业。
交通学院是东南大学“重中之重”高峰学科建设单位,拥有国家道路交通管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东南大学分中心、新型道路材料国家工程实验室、现代城市智能交通技术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现代城市交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教育部ITS工程研究中心、“交通基础设施安全风险管理”交通运输行业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城市智能交通重点实验室、江苏省交通规划与管理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城市地下工程与环境安全重点实验室、江苏省道路基础设施长效服役于安全重点实验室,以及国家级道路交通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东南大学-威斯康星大学智能网联交通联合研究院等研究教学基地。学院以“211工程”、“985工程”为契机,形成了以交通运输工程国家一级重点学科为核心,以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道路与铁道工程2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为龙头,以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建设点、岩土工程江苏省重点学科、桥梁与隧道工程博士点学科为支撑,交通测绘与信息技术、交通安全工程、交通地下工程、港口航道工程学科为生长点的学科布局,成为国内交通类学院学科设置齐全,优势突出的学科群。
交通学院的研究领域覆盖公路交通、岩土工程、城市交通、道路交通管理、民航机场、水运港口等部门的综合运输领域,部分学科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成为在国内交通领域具有较大社会影响的高新技术研究和辐射的重要基地,科研综合实力名列全国同类院系前列。在2012年和2017年两轮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连续名列全国第一;2017年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入选首批“世界一流”学科建设。2000年来,交通学院承担国家973计划、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近300项,积极参与国家城市交通“畅通工程”、高速公路、**大桥、地铁工程、国家道路交通安全科技行动计划等国家重点工程的科技攻关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12项、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部省级科技进步奖150余项,近五年的科研经费近6亿元;2000年以来,出版学术著作、教材近400部;近五年发表论文2000余篇,被EI、SCI、ISTP收录的论文1300余篇,发表专利近600项。
交通学院拥有一支以创新团队为依托,以院士、国务院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家教学名师、**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863领域专家组成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为核心的高水准学术梯队。现有在校学生2300多名,在编教职工202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教学名师2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召集人1人、国家级高层次专家(含青年)3人、特聘教授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新世纪人才10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入选人才10人。
交通学院副校长刘攀任中国交通运输协会新技术促进分会常务理事。
交通学院现设有7个系、3个研究中心及2个产业机构,拥有“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博士点,以及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与土木学院共建)、九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和十三个硕士点,其中,“道路与铁道工程”和“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两个学科设有教育部**学者特聘教授岗位。设有6个本科专业。
交通学院是东南大学“重中之重”高峰学科建设单位,拥有国家道路交通管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东南大学分中心、新型道路材料国家工程实验室、现代城市智能交通技术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现代城市交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教育部ITS工程研究中心、“交通基础设施安全风险管理”交通运输行业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城市智能交通重点实验室、江苏省交通规划与管理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城市地下工程与环境安全重点实验室、江苏省道路基础设施长效服役于安全重点实验室,以及国家级道路交通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东南大学-威斯康星大学智能网联交通联合研究院等研究教学基地。学院以“211工程”、“985工程”为契机,形成了以交通运输工程国家一级重点学科为核心,以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道路与铁道工程2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为龙头,以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建设点、岩土工程江苏省重点学科、桥梁与隧道工程博士点学科为支撑,交通测绘与信息技术、交通安全工程、交通地下工程、港口航道工程学科为生长点的学科布局,成为国内交通类学院学科设置齐全,优势突出的学科群。
交通学院的研究领域覆盖公路交通、岩土工程、城市交通、道路交通管理、民航机场、水运港口等部门的综合运输领域,部分学科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成为在国内交通领域具有较大社会影响的高新技术研究和辐射的重要基地,科研综合实力名列全国同类院系前列。在2012年和2017年两轮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连续名列全国第一;2017年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入选首批“世界一流”学科建设。2000年来,交通学院承担国家973计划、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近300项,积极参与国家城市交通“畅通工程”、高速公路、**大桥、地铁工程、国家道路交通安全科技行动计划等国家重点工程的科技攻关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12项、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部省级科技进步奖150余项,近五年的科研经费近6亿元;2000年以来,出版学术著作、教材近400部;近五年发表论文2000余篇,被EI、SCI、ISTP收录的论文1300余篇,发表专利近600项。
交通学院拥有一支以创新团队为依托,以院士、国务院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家教学名师、**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863领域专家组成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为核心的高水准学术梯队。现有在校学生2300多名,在编教职工202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教学名师2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召集人1人、国家级高层次专家(含青年)3人、特聘教授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新世纪人才10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入选人才10人。
交通学院副校长刘攀任中国交通运输协会新技术促进分会常务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