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中铁十八局大瑞铁路项目部助推中缅边境山区告别“贫困史”

发表时间: 2020-07-29 作者:王强强、唐丰丰 来源:交通运输新技术网 点击:233次

  (交通运输新技术网通讯员王强强、唐丰丰)“阿爸,进隧道了!”中铁十八局参建的大瑞铁路高黎贡山隧道正洞前,“95后”的劳务工邱开行冲着不远处的父亲喊道……据了解,自该项目部搭建贫困大学生就业平台以来,邱开行和父亲每日共同上下班已持续两个多月。

  父亲邱大山和儿子邱开行都是该项目部在当地保山市龙陵县龙山乡硝塘村酸粑洼寨招聘的劳务工。父亲邱大山是已在项目部工作6年之久的杂工班班长,儿子是邱开行是项目部今年7月份刚刚招聘的测量员。今年6月,受疫情影响,在家“云毕业”的邱开行就业成了摆在家里人面前的一项难题。父亲邱大山愁的睡不着觉,他是家中6口人的顶梁柱,家有年迈老人需要赡养,还有上初中的小儿子,经济负担很重。邱开行很想为父亲纾解压力,但面对疫情期间“就业难”一筹莫展。该项目负责人果玉涛在与当地政府交流对接时了解到这些问题后,组织会议研究,决定在当地主动招聘一批符合条件的劳务工,招聘对象主要面向今年毕业的大学生,得知消息后,邱大山兴奋不已,当即带儿子来项目部面试,最终成功录用。

  “父子同心,其利断金!爷俩一起在大瑞铁路工作,既减轻了家庭经济压力,有能为建设家乡出一份力,很自豪咧!”邱大山褐红色的脸庞上笑容淳朴,用亲切的方言说道。他儿子大学专业属于工程类,进入岗位后踏实能干,不仅没有“毕业即失业”,还成了他们村寨最早就业的大学生。

  此外,该项目部积极和龙陵县政府对接,与周边5个村建立长期劳务用工合作体系,主动对接村中精准扶贫户、建档立卡户等,为他们提供就业机会,并组建了2支隧道工程“扶贫”作业队,由专业施工人员带领他们施工。村民6人组成一个作业小组,各司其职、相互协作,越干越熟练、越干越默契,隧道月施工效率提升1.5倍,“庄稼把式”都成了熟练工。此前,该项目劳务队伍中腊勐乡本地居民只占40%左右,经过项目部“扶贫在路上”行动,本地贫困居民在施工队伍中达到73%,陆续共计177余人实现上岗就业,摘掉了“家中无就业人口”的“赤贫帽”。

  集山区、民族、贫困、边疆于一体的保山,贫困人口主要分散在高山深谷地区和中缅边境,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项目部所在龙陵县城东北部山区,距县城53公里,东隔怒江与施甸县相望,老320国道贯穿其境,境内有著名的滇西抗战主战场—松山战役遗址。当地居民主要种植“圣德隆”“象牙芒”“贵妃芒”“鹰嘴芒”等芒果品种,赖此为生。疫情期间,芒果销量下降,不少居民家中芒果堆积腐烂,只能丢弃。项目部主动联系滞销果农,专门定购一批芒果作为项目“送清凉”物品送给职工,帮助果农促销的同时,也给一线职工带去温暖。项目职工还组成“带货小队”,通过发动亲朋好友、微信公众号销售,帮助果农线上卖货等方式,为不少滞销果农解了燃眉之急。

  同时,为进一步长久解决果农种植成本的问题。项目部建造引水工程,将隧道施工中的涌水通过修建管道引至固定蓄水池,一方面为项目部输送生活用水,另一方面作为当地果农灌溉使用,极大地减少了果农运输水源的成本,帮助山区果林区建设为“致富林”“环保林”。

  扶贫扶到根上、扶到点上,村民才能腰包鼓起,精气神更足,人心更齐。因对项目部主动出谋划策扶贫深受感动,10多个龙陵县果农提交了入党申请书。村民李保田说出心里话:“我要像项目部扶贫成员一样,为村里发展、为乡亲们致富多尽一份力。”

最新公告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有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