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铁运维模式推进“强中心化”转型
数字化转型是实现“创新引领,转型发展”的有力保障和重要手段。在轨道交通超大规模网络时代,上海地铁维护保障有限公司通号分公司为实现由传统运维模式向智能运维模式的转型,开展层级化的组织模式革新,以“强中心化”的管理理念全面开展生产管理工作。
分公司维护二部基于精益现场管理体系,组合联动智能运维平台、IOM生产平台与各专业系统平台,利用区域管理、岗位复合等方式,持续推进隆德路数字化运维中心的搭建工作,进一步强化“中台”与“前台”、“后台”的信息流转、资源统筹、技术支持功能,逐步形成“三台”型运维模式。
维护二部“中台”应用IOM生产管理系统实现精益生产流程简化,以工单自动派发的形式,将上级下达的任务、监测系统发现的隐患问题、生产计划年月表的具体计划落实到前台。通过IOM,“中台”可以对重点施工进行盯控,对超时作业进行预警,对工单信息进行跟踪,对施工完成情况进行闭环跟进,实现工单信息清晰,施工过程透明,作业结果可控。 同时,以安全生产标准化为基准,“中台”通过IOM、单兵视频以及区间探头,对现场施工作业交底、作业过程、作业结果进行质量监督管控。对于施工作业中存在的问题,由“中台”直接告知“前台”进行整改,并形成部门的质量管控周报,有效提高作业规范的把控力度。在质量把控的情况下,部门6个轨旁班组中有5个班组实现全年道岔零故障,其中13号线荣获全线连续三年“道岔零故障线路”称号,11号线迪士尼检修组连续四年荣获“道岔零故障班组”称号。
作为全网络唯一未接入3C的控制中心,维护二部“中台”结合精益建设中的区域管理优势,依托智能运维、驻勤及抢修组等资源优势,打破传统逐级汇报流程,形成区域化、扁平化的应急响应模式。同时,为进一步实现应急管理扁平化,“中台”在部门内实现跨线协作,利用单兵等工具指挥把控现场抢修处置情况,使得人员响应更迅速、信息流转更及时、抢修处置更高效。
在分公司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下,部门“中台”持续研究数据分析基本原理与数据分析方法,以此将“前台”的长期数据总结形成标准化、模块化的工具,为“前台”提供丰富有效的维护模式。同时,对线网设备生命周期建立“平台化”溯源,开展各种技术攻关,提高设备稳定性。
“中台”数据分析小组整理汇总关键性指标,将每天的日志数据进行整合优化,剔除干扰项后选取三种关键数据进行异常对比,根据不同数据反馈,判断设备整治优先级。同时,给出对应故障点分析及整治方案策略,提前预测即将“生病”的设备,联动“前台”对隐患设备进行“预防性”整改。
“中台”在技术分析中,对38个站点278个区段共728个AP设备点进行监测分析,对73个AP进行提前整改,自现场对轨旁设备AP引入精益“健康度管理”概念之后,11号线AP车地通信丢失故障率下降97.2%,达到了历史最佳水平。
企业发展赋予了机遇和挑战,通号分公司维护二部将继续根据“十四五”战略规划,结合精益理念勇于尝试、敢于创新,逐步推进“强中心化”的生产组织转型,以数字化驱动质量提升,为实现超大规模网络的智慧化运维夯实基础。
免责声明:本网站转载的所有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