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胡方才:“中国速度”高铁建设的工程师

发表时间: 2020-06-19 作者:admin 来源:未知 点击:187次

  从渤海之滨到黄土高坡,从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到绿水青山、风情万种的南方都市,胡方才这位从苏北农村走出来的70后大学生,1999年西南交大毕业就与铁路结缘,20多年时间参与了京沪、郑西、沪宁、杭宁、郑徐、石武、济青、杭长、安九等9条高铁建设,成为“中国速度”高铁建设的第一批工程师。

  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留下了这位高铁建设者的足迹,他不仅是中国高铁的参与者,更是“中国速度”的见证者。

  胡方才作为安九铁路宿松段项目负责人,他和他的团队开启了“宿松高铁时代”的序幕。然而,干高铁,在宿松,他的背后有着看似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故事。

  学生时代,胡方才在高中《我的理想》习作中,有感而发,那时他所在的苏北老家穷乡僻壤,为改变交通闭塞贫穷落后面貌,他立志要当一名工程师,发奋努力,刻苦学习,如愿以偿。

  走上工作岗位,与铁路结缘,他不忘初心,牢记自己所学专业的使命。“毕业后,我主动申请到铁路建设一线去磨练自己,增长才干,实现人生的价值。”采访中,胡方才说。

  他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

  2018年7月,胡方才被组织调遣赴安九高铁宿松段,担任项目负责人。彼时正值该项目最艰难时期,作为新任项目负责人,他暗下决心:一定不辜负组织重托,打开局面,早日让安九高铁开通,为地方经济腾飞发展发挥作用。

  他结合安九高铁宿松段周边环境,与多方协调,从提升内部管控作为突破口。为确保工程质量,他工作一丝保苟、任劳任怨,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去书写他人生高铁事业新的业绩。

  盛夏的7月,他不畏酷暑,与现场技术员共同浸泡在施工一线,一次次对着图纸走,一遍遍找着重点划,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施工经验,现场释疑解惑。无论雨晴,还是白昼,他不知疲惫,坚持日夜巡查,防隐患、抓进度、报产值,忙到凌晨两三点休息是常态,早上6点钟又开始了新的一天忙碌。

  “到宿松第一个月,胡经理累的就瘦了十多斤!”安九铁路安徽段项目党支部书记兼工会主席韩旭勇说。

  胡方才全身心投入在工程上,常常顾不到家。去年3月,他父亲查出罹患胆囊癌,想回去照看一下父亲,因工程任务重,他一直拖着抽不开身。当年10月19日老人走了,胡方才都不在身边。

  “作为儿子,未能送父亲最后一程,特别在老人病重其间,未能尽孝,有些遗憾。但为了高铁,相信父亲能理解我。因为父亲一直都很支持我的工作……。”回想起父亲的离世,胡总哽咽着无限伤感。

  自古忠孝难以两全。每一位高铁建设者的背后,都有一份责任和担当,才有了今天高铁的“中国速度”。胡方才只不过是其中的一员。

  今年7月,他的女儿将参加中考,由于他的匆忙,仍然没有时间回去看护女儿。工地上的同事好心劝他,回家一趟。“现在正是工程的关键时期,我是项目总负责,没有理由临阵退缩……。”胡方才说。

  由于忙工作,他不仅错过了陪伴家人的时间,还错过了买房赚钱的机会……。

  “2009年,我老家当时房价只要2200元/平方米,与家里商量好,只等我回去办相关手续。正值春节,而我当时忙于修建郑州到西安的郑西高铁,抽不开身。一个多月等我回去后,房价一平方已涨了400元,因涨价钱不够,我们只能作罢,不买了。”闲聊中胡方才说。

  从2008年担任项目副经理,到2013年任项目经理,胡方才一直在各条高铁线上奔波忙碌。郑西线、京沪线、杭宁线、郑徐线……每一条高铁的修建,都倾注了他的心血。

  “那几年连续5个春节都没回家,都是媳妇带着孩子到工地陪我过年……。”说起家人,胡方才总是充满歉疚。

  只要身在高铁线,胡方才就充满干劲。

  面对安九线原料物资供应不足,协作队伍、人机紧张等问题,他毫不退缩,充满自信,多次主动与供应商、劳务负责人沟通,争取保足材料供应,增加机械人员,保持施工进度。

  2019年5月,宿松县二郎河进入主汛期,胡方才带着工人们抢抓工期,只花了不到1个月时间,在汛期来临前建起4个桥墩,确保了后续工程顺利施工。

  今年初,在长铺镇横山村附近,修筑安九高铁宿松段五桃公路上方跨度最长的现浇连续梁。因前期房屋拆迁耽误工期,工程进度迟缓。为保架道及时畅通,胡方才克服身体不适,冒着冰冻寒冷雨雪天气,连日连夜加班加点,同工人们吃住在一起,穿钢绞线、张拉、注浆、封锚、养护等,直干到腊月二十八才回家。

  春节期间,新冠疫情还未结束,胡方才就早早返回宿松,他有高血压、高血脂,天天吃药治疗,却一直坚守在工地。为确保安九高铁按时完工早日通车,让沿线群众早日享受高铁时代带来的便捷,面对疫情他没有丝毫的懈怠,超前谋划工地上的疫情防控工作。疫情得到初步控制后,他就忙着组织复工复产,科学、及时、合理安排调度,恢复了往日忙碌的常态。

  ……

  胡方才在工作中选人用人,最大限度挖掘员工的潜能,看人品重实绩,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今年24岁毕业于黑龙江大学建筑工程专业的刘伯超,从2017年至今,一直跟随着胡方才奋战在高铁一线,一同见证着“中国速度”的变迁和发展,如今已成长为安九高铁宿松段上的技术骨干。

  “胡经理凡事倾力倾为,把高铁建设的事,当做自家的事去做,让我深受感动和启发。”刘伯超说。

  “胡经理不仅是我们高铁建设队伍中的前辈,更像一位父亲,关心我们这些刚从高校毕业的年轻人,在思想和业务上引领着我们成长和进步。”去年从南京金陵科技学院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走出校门便来到了安九高铁建设一线锻炼的俞江,近一年的高铁生涯,让他在实践中学到了很多书本外的知识,对胡方才这样的高铁建设者有了新的认识。

  “跟90后这批年轻人打交道,让我自己也年轻了不少。”胡方才感慨道:“青年是未来高铁建设的主力军,他们将延续中国速度向更高更快更强的方向发展。工匠精神需要朝气蓬勃的青年传承下去,我非常乐意在实践中去发现和培养有能力的青年,引领他们成长,让他们少走弯路。

  “中国速度”高铁建设工程师胡方才,恪守自己信仰和事业追求,却常常忽略了自己。“我深知使命在肩,必须初心如磐。”胡方才以他特有的坦诚直率、坚韧顽强的人格魅力,他和他的团队不辱使命、建设祖国,去描绘“中国高铁精神”新的篇章。(通讯员王会光何晓)

最新公告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有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