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洞庭溪沅水特大桥精准合龙 张官高速跨入“800米级”悬索桥时代

发表时间: 2025-08-03 作者: 来源:交通运输新技术网整理 点击:51次

8月3日,随着最后一段重达238.6吨的标准节梁在缆索吊装系统牵引下毫米级嵌入桥体,湖南省在建跨径最大的悬索桥——洞庭溪沅水特大桥顺利合龙。这座主跨800米的双塔单跨悬索桥的贯通,标志着张官高速公路建设取得关键突破,为2026年全线通车按下“加速键”。

“云端造桥”攻克地质生态双重挑战

洞庭溪沅水特大桥全长1707米,横跨沅陵县境内的沅水主河道,上接五强溪水库,下临五强溪国家湿地公园。项目选址地处武陵山脉与雪峰山脉交汇处,桥址区覆盖溶洞、断层等不良地质12处,最大坡度达45度,施工场地最窄处仅30米。为减少对生态敏感区的影响,建设团队采用“空中走廊”施工方案:主缆索股跨越260米宽的沅水水面,通过2台200吨级缆索吊机实现钢桁梁“零接触”吊装,较传统支架法减少临时用地80%。

针对复杂地质条件,项目创新应用“微震微损控制爆破”技术,在溶洞发育区实施“超前地质预报+动态调整爆破参数”双控机制,将振动速度控制在0.3cm/s以内,保障周边民居及水库大坝安全。同时,通过BIM技术构建三维地质模型,对全桥128个风险点实施“一桥一策”精准管控,累计优化设计方案37项。

“技术矩阵”驱动全产业链创新

作为湖南省交通运输厅首批“智慧建造示范项目”,洞庭溪沅水特大桥集成多项行业领先技术:自主研发的“高韧性环氧沥青钢桥面铺装体系”将铺装层寿命提升至20年;国内首创的“悬索桥猫道智能监测系统”通过2000余个传感器实时反馈结构应力,误差控制在±0.5%以内;采用“无人机+AI识别”技术对施工区域进行全天候生态监测,累计保护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野生大豆群落3处。

项目团队依托3项厅级科研课题,编制《湖南省悬索桥施工安全技术规程》等2项地方标准,形成“大跨径悬索桥绿色建造关键技术”等5项原创技术,获得发明专利11项。通过推行“设计-制造-采购-建造”全产业链贯通模式,实现钢桁梁节段工厂化预制率100%,吊装效率较同类工程提升30%。

“黄金通道”激活武陵山旅游经济

作为国家高速G59呼北高速的关键段落,张官高速全长82.3公里,设计时速100公里。洞庭溪沅水特大桥合龙后,项目将转入桥面系及附属工程施工阶段,预计2025年底具备通车条件。全线通车后,张家界至怀化车程将由3.5小时缩短至1.5小时,直接串联起张家界武陵源、湘西州凤凰古城、怀化洪江古商城三大旅游集群,形成“两小时旅游经济圈”。

据测算,项目运营期每年可减少碳排放约12万吨,通过生态廊道建设将新增动物迁徙通道5处。湖南省交通运输厅负责人表示,该桥的建成标志着湖南桥梁建设正式迈入“800米级”跨径时代,为复杂山区高速公路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湖南方案”。

(参考来源:湖南省交通运输厅、张官高速公路建设指挥部、中国交通新闻网)

免责声明:本网站转载的所有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最新公告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有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