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首座地锚式回转缆悬索桥贯通 济新黄河大桥“一跨飞越”黄河天
7月31日,随着最后一片桥面板精准就位,由中铁四局承建的济新黄河大桥正式贯通,实现1613米主缆“一跨跨越”黄河的壮举。作为世界首座地锚式回转缆悬索桥,该桥以555米主跨刷新河南桥梁跨径纪录,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交通建设协同发展提供了创新范本。
“生态优先”理念贯穿设计施工
济新黄河大桥是济源至新安高速公路的控制性工程,全长1688.5米,横跨济源与洛阳新安县交界的黄河小浪底库区,同时穿越王屋山—黛眉山世界地质公园。面对复杂的地形地貌与生态敏感区,工程团队摒弃传统双塔悬索桥方案,创新采用“独塔地锚式回转缆”结构:通过单塔支撑与地锚式构造结合,将主缆回转锚固于两岸山体,既减少水中墩柱对水域生态的干扰,又降低库区水位波动对桥体稳定性的影响。
据测算,该方案较传统桥型减少土石方开挖12万立方米、钢材用量3000吨、水泥消耗8000吨,工期缩短8个月,实现“零污染”穿越世界地质公园。中铁四局项目总工程师李明表示:“我们通过三维地质建模和生态影响评估,将施工对黄河湿地、鱼类洄游通道的影响降至最低,真正做到‘桥通水畅景美’。”
六项“国内首创”技术攻克悬索难题
大桥以一根长1613米、重4500吨的回转主缆实现单塔独跨,其技术复杂度堪称国内桥梁建设“天花板”。为确保主缆架设精度,工程团队自主研发平曲双滑动面分置的滑动式转索鞍、智能动态调载系统等6项新技术,攻克了主缆回转半径小、索股抗滑移难等世界级难题。
在主缆架设阶段,团队采用北斗定位与激光雷达联动监测,将索股入鞍偏差控制在2毫米以内;通过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实时感知主缆应力变化,确保结构安全。此外,大桥还应用了国内首套“悬索桥智能建造一体化平台”,集成设计、施工、运维数据,实现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
“二十分钟交通圈”激活区域经济
济新高速公路全长47.961公里,北接菏宝高速,南连连霍高速与新伊高速,形成豫西北至晋东南的快速通道。项目建成后,济源至新安的通行时间将从2小时缩短至20分钟,直接串联起小浪底水利枢纽、黛眉山世界地质公园等景区,助力“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
河南省交通运输厅负责人称,济新黄河大桥的贯通标志着河南在复杂地质条件下大跨径桥梁建设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其“生态+智能”的建设模式为黄河流域交通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河南方案”。据预测,项目通车后年均可降低区域物流成本1.2亿元,带动沿线就业5000余人,成为中原城市群与晋东南经济圈协同发展的新引擎。
(参考来源:中铁四局济新黄河大桥项目部、河南省交通运输厅、《中国公路学报》2024年第7期)
免责声明:本网站转载的所有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