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59:12
第二十七期直播《航空网络运行优化问题研究》—孙小倩
孙小倩,教授,博导,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2001年-2008年在西北工业大学攻读本科和硕士,2008年-2015年在德国宇航院攻读博士和从事博士后研究,2015年4月加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家空管新航行系统技术重点实验室。研究方向主要包括航空交通网络,多模式交通系统,复杂系统韧性研究等,近年来共计发表学术文章110余篇(一作或通讯SCI论文60余篇,3篇ESI高被引论文),包括交通领域权威期刊Transportation Science、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A/B/C/E 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民航联合基金重点项目、国际合作与交流重点项目等多项,参与重点项目、重大研究计划、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民航局安全能力建设项目等6 项,研究成果应用于中国民航数字化协同管制服务网、中国国际航空公司、顺丰科技以及无人机行业等。2023-08-23
奖项方面,2022年第二十四届茅以升科学技术奖—北京青年科技奖,2022年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科技创新青年奖, 2021年中国航空学会航电与空管分会优秀青年学者,2020年交通运输部青年科技英才,2019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排9),2018年中国智能交通协会科技一等奖1项(排5),2019年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 Fellowship 和2018年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冯卡门 Fellowship,国际会议最佳论文奖6次。
学术兼职方面,担任航空交通知名期刊 Journal of ATRS 联合创刊主编,交通领域权威期刊 IEEE Transactions o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 (影响因子:9.551)副主编,航空交通领域权威期刊 Journal of Air Transport Management (影响因子:5.428)副主编,Transport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与 Intelligent Transport Infrastructure 编委,担任国际航空运输研究协会(ATRS)常务理事/秘书长、国际航空工程教育联盟(ALICANTO)常务理事、航空交通研究国际会议(ICRAT)、航空经济研讨会(SOAR)和复杂网络及其应用国际会议(ICCNTA)等的学术委员,同时担任交通领域权威期刊Transportation Science、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系列 等50余种期刊的审稿人。
内容概要:
讲座中,孙教授从研究背景、枢纽选址问题模型与算法、航空公司一体化鲁棒优化排班、基于强化学习的航空公司一体化恢复和结论与展望五部分展开讲述,重点介绍针对模型复杂性的特点,结合精确算法、启发式算法以及新兴机器学习算法,开发高效、具备可扩展性的航空网络大规模组合优化问题求解算法,为航企的运营管理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帮助同行业的朋友们更好地应对市场变化,提高运营效率,降低成本,提升企业竞争力,对行业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
02:00:25
第二十六期《智慧交通气象保障关键技术研究进展及探讨》—文涛
本期主讲人文涛,是九三学社社员,博士,主要从事交通气象、交通安全与智能交通领域科研开发、创新应用及咨询服务工作。文研究员2011年4月到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工作至今,获得一级建造师、一级造价工程师、司法鉴定人等国家职业资格,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青年科技拔尖人才”、中国气象局交通气象重点实验室特聘专家、中国交通运输协会新技术促进分会数字交通专家组专家委员等。主持或主研承担了国家道路交通安全科技行动计划课题、交通运输部首批科技示范工程、交通运输部物联网重大科技专项、中国工程院战略研究与咨询项目、西藏自治区重大交通咨询项目等重大科研、工程和咨询项目二十余项。主持的“公路交通气象监测预警与行车安全主动防控关键技术研究”被评价为“总体达到国际先进、在交通安全与气象条件集成融合应用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研究成果在全国多个地区的重大工程上广泛应用。“忻阜高速公路建设与安全运营管理关键技术”等项目成果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项、交通运输科学技术新成果推广目录1项、世界交通运输大会优秀墙报奖1项等,参编中国科协碳达峰碳中和系列丛书《智能低碳交通导论》等专著5部,授权发明专利7项,参编各类标准规范或技术指南10部,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2023-08-23
内容概要:
文研究员从研发背景、关键技术、探讨展望三部分展开讲述。其中的关键技术部分介绍了近年来监测感知、预测预警、处置保障方面的新技术,通过不断创新和完善,与传统技术相比,其在智慧交通气象保障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上取得了重要进展,为智慧交通的安全运行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气象保障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
01:51:42
第二十五期《线状工程地质灾害隐患识别与监测预警技术进展》—张彬
本期主讲人张彬,现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工程技术学院副院长。张院长长期从事地质灾害防治、地下能源储存、地下工程等方面研究工作,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审专家、地下油气储存咨询专家、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技术审查专家、北京市危险重大工程评审专家,《工程地质学报》、《地质科技通报》编委,现兼任中国地质学会地质灾害研究分会委员兼副秘书长、中国地震学会地震灾害链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岩石工程设计分会理事等。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国家自然基金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究专项课题1项;科技部公益项目课题、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中央高校基本科研经费项目等其他纵向课题20余项;国家电网、中海油、中石化、中石油等企业委托科研项目30余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国家级课题5项。发表各类论文120余篇,其中国际SCI论文35篇,授权发明专利9项,获软件著作4项,主编或参编多部国家及行业技术标准、专著与教材等。曾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三等奖1项。第十七届北京优秀青年工程师获得者,国土资源部汶川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先进个人,北京优秀青年工程师创新工作室团队带头人。2023-08-23
内容概要:
张院长从我国地质灾害形势、监测预警技术与方法、监测预警典型案例分析、线状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思路以及常用地质灾害检测预警设备等五个方面,分享行业内的最新经验和技术进展,并重点介绍关键仪器设备,助力提升公路、铁路、电力等行业从业人员地质灾害防治减灾科技水平。 -
01:34:53
第二十四期《钢桥制造、架设、施工装备技术》—黄勇
本期主讲人黄勇,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现任中铁九桥桥研院副院长,副总工程师。主要从事钢结构桥梁制造及安装技术的研究,包含钢桁梁、钢箱梁、钢拱桥及钢塔的制造及安装。2023-07-18
讲座中,黄院长介绍中国钢桥钢材、制造工艺、设备技术等主要发展情况,及涂装技术发展概况;详细介绍原位支架、浮托、顶推拖拉、悬索、缆载、桥面吊装等钢桥架设技术方案和钢桥架设过程中所使用的架桥机、缆索吊机、缆载吊机、桥面吊机等不同的架桥设备。 -
01:48:37
第二十三期《面向元宇宙时代的智慧交通发展思考》—戚湧
本期主讲人戚湧,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华盛顿大学(西雅图)智能交通研究与应用实验室访问学者、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社会实验总体专家组专家、中国交通运输协会智慧高速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数字交通专家组专家委员、中国公路学会自动驾驶工作委员会委员、江苏省智能交通与车联网工程研究中心主任。2023-07-18
讲座中,戚教授从人工智能、智慧交通、元宇宙与交通的概述、架构和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展望与思考这三个方面系统的阐述了江苏省智能交通与车联网工程研究中心的研究探索成果。 -
01:25:01
第二十二期《《曲线钢-混凝土组合桥梁的高效计算模型、关键设计理论和工程应用》—朱力
本期主讲人朱力,现任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朱力教授致力于钢-混凝土组合桥梁结构的研究工作,通过多年的潜心研究,揭示了 UHPC、ECC 等新材料在组合桥梁结构中的受力机理;在曲线组合桥梁领域建立了精度、计算效率更高的梁格杆系计算模型以及考虑多种复杂力学、几何和时变效应的杆系计算模型;提出组合梁负弯矩区基于钢筋应力的有效宽度简化计算方法,为组合梁负弯矩区裂缝宽度的合理计算提供了依据。朱教授出版专著 1部,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累计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 40 余篇,授权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20余项,获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交通运输部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北京市轨道交通学会杰出青年人才奖、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等奖项。2023-07-18
讲座中,朱教授详细介绍了曲线多箱多室组合桥梁梁格杆系模型的建模策略,分析了曲线组合梁不同箱室的内力分布结果,针对单梁结构、梁单元模型参数分析,介绍了曲线组合梁负弯矩混凝土抗裂新技术,为曲线组合桥梁体系爬移和倾覆行为提供精细化模拟方式。也对同类工程的设计与施工分析提供了高效精确的数值工具和关键设计理论。 -
01:43:33
第二十一期《公路桥梁抗洪能力检测评定的讨论》—李鹏飞
本期主讲人李鹏飞,现任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北京交通大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桥梁长期性能与安全可靠性研究创新团队”骨干、北京市应急管理领域学科带头人、中国交通运输协会新技术促进分会“桥梁专家组”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工程风险与保险研究分会青年委员,公路院桥梁学科学术带头人、青年科技拔尖人才。主要从事公路桥梁安全可靠性检测评估、公路桥梁预防养护技术、智能传感器研发和应用等方面研究。李鹏飞博士先后获交通运输部“五四青年奖章标兵”、交通运输部“优秀共产党员”、交通运输部“十大最美公路人”、“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状”、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科技创新青年奖”等称号。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及省部级项目5项,参与项目20余项,科技成果先获后“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 “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4项,主参编标准规范3部,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2023-07-18
讲座中,李鹏飞博士总结了桥梁水毁破坏特征,将水毁破坏模式划分为上部结构破坏、下部结构破坏、锥坡破坏和整体破坏四种模式。结合团队编制的公路桥梁抗洪能力评定团体标准,详细介绍了资料调查、现场检测与分析计算相结合的桥梁抗洪能力评定方法,讲解了抗洪能力评定的流程、现场检测指标、桥梁抗洪状况等级评定方法及抗洪能力验算方法,为指导汛前桥梁抗洪能力评定、桥梁养护决策提供了支撑。 -
02:06:37
第二十期《高强度螺栓试验、安装、施拧及终拧质量检查安全质量过程控制研究》—黄绍桥
本期主讲人黄绍桥,现任中铁大桥科学研究院高栓试验技术研究咨询首席专家、高级工程师。黄绍桥高级工程师的科研成果和荣誉众多,其中《高强螺栓连接副施工工艺及扭矩制定》获铁道部科技进步三等奖,《20MnTiB钢冷镦高强度螺栓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参与国家标准《钢结构用高强度大六角头螺栓连接副》、国铁集团《铁路高强度螺栓施工质量控制标准》等多个标准的编制,并拥有多项专利。同时,黄绍桥高级工程师项目经验丰富,主持众多钢桥连接高强度螺栓施工工艺指导工作,其中包括九江长江大桥、芜湖长江大桥、湖南矮寨大桥、重庆朝天门大桥等数十座铁路、公路桥。2023-07-18
讲座中,黄绍桥高级工程师分析了螺栓质量、施拧工具、施拧工艺、轴力控制、工作环境、工作人员等影响钢桥高强度螺栓连接安全质量主要因素,并结合工程案例详细介绍了高强度螺栓制造、螺栓储存、摩擦面处理、螺栓安装、螺栓施工、施拧过程控制及螺栓轴力监控方面的研究成果,分享了高强度螺栓施工信息化、螺栓检测智能化,以及基于全寿命周期理论的高强度螺栓连接质量监督管理、施工安全质量过程控制等课题的全新探索。 -
01:33:43
第十九期《在役桥梁突发事故解读与应急抢险实例》—吴俊明
本期主讲人吴俊明,现任中交基础设施养护集团有限公司下属中交特种工程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同时兼任正级高级工程师、南京市五一劳动模范、中国交通运输协会优秀项目总工、中国交建企业内部培训师(高级)、硕士学位研究生校外指导教师;获批建设武汉市总工会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中交养护集团吴俊明创新工作室。吴总工专职从事桥梁维修加固与拆除及应急抢险的科技研发和工程实践等工作23年,荣获多项大型优秀科技奖项和专利工法等科技成果、多次应邀参加全国大型学术会议演讲。其先后参与了深圳荷高速桥梁加固、泉厦高速沉洲晋江特大桥加固、三门峡黄河公路大桥维修加固、沪宁高速无锡锡澄运河大桥拆除、广州华南快速华南大桥维修加固、湖北汉宜高速沥青加铺桥涵加固、江西昌樟高速药湖桥下构维修、广州东南西环K42大桥副航道桥维修加固、京珠高速湖北段2009~2013五年期全线桥梁检测与维修养护、京藏高速吴忠黄河大桥维修加固、南京长江大桥公路桥维修加固等工程项目;指导与参加了贵州、湖北、新疆等区域的桥梁主墩倾斜、上部箱梁侧翻等突发事故的应急抢险,均广受好评。2023-07-11
讲座中,吴总工介绍了大型桥梁运营期间的常见病害、安全事故以及相应的维修加固方法,分享了近年桥梁突发安全事故及自己从事的工程应急抢险案例。同时吴总工指出,通过科学的事故原因分析、研发现役桥梁的预防性养护新技术,我们可以大幅减轻维修加固施工对桥面过往车辆的不利影响并节省工程造价、缩短工期,有效地实现低碳环保施工。 -
01:16:58
第十八期《山区悬索桥建设技术创新》—杨健
杨健总工程师结合山区悬索桥在设计、施工、制造等方面的显著特点,以绿汁江大桥、开州湖大桥和峰林大桥为案例,详细介绍了近年来在山区悬索桥建设技术取得的一系列新进展。2023-06-25
本期主讲人杨健,现任贵州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同时兼任贵州省工程咨询协会会长、中国公路学会理事、中国公路学会桥梁与结构工程分会常务理事。杨总工长期从事桥梁勘察、设计和科研工作,对山区特殊桥梁的建设有丰富经验,多次荣获各级勘察设计和科技进步奖。杨总工主持设计的平塘大桥荣获2021年度国际桥梁大会“古斯塔夫·林德撒尔”奖、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菲迪克全球工程项目杰出奖”、2022年度国际桥协“杰出基础设施奖”。花鱼洞大桥荣获2022年度国际桥梁大会“古斯塔夫·林德撒尔”奖。 -
01:18:41
第十七期《超高性能混凝土装配式节点研发与应用研究》—许维炳
许维炳教授在本次直播讲座讲座中,针对装配式混凝土构件的运输、吊装、施工难度大、费用高等问题,以轻量化、标准化和产业化为导向,基于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改性/改型传统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节点连接、构件形式、结构体系的基本思路,共同探讨了新型高性能混凝土装配式节点连接构造与地下通道体系等相关研究成果,为实现新型轻量化高性能装配式混凝土标准化生产和示范应用提供了研究支撑。2023-06-25
主讲人许维炳,现为北京工业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结构抗振(震)减振(震)技术,结构监测、检测技术研发与应用。主持科研项目20余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企事业委托项目等。目前在国内外主流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SCI/EI期刊论文48篇;作为主要起草人编制标准2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2项;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科学进步一等奖、工程建设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华夏建设科学技术三等奖等省部级奖励4项;兼任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抗震专业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科评估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评议专家,为Thin-Walled Structures、Journal of Bridge Engineering、中国公路学报等10余种期刊审稿人。 -
01:47:49
第十六期《 一种新型限位装置(SRR)基本力学性能及支座一体化研究》—王占飞
王占飞教授在本次直播讲座讲座中,详细介绍了团队提出的一种新型的钢圈限位装置(SRR)的技术原理及应用案例。王占飞教授在阐述本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的基础上,重点分享了团队在钢圈限位装置的基本力学性能研究、钢圈限位装置与橡胶支座一体化性能研究方面所取得的创新成果,分析了钢材种类、设计参数以及环境腐蚀对钢圈限位装置力学性能的影响,介绍了该装置与橡胶支座一体化后的力学性能、给出钢圈限位装置及与支座一体化后的力学各特征点的预测公式和简易力学模型,为其推广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并结合案例分析了该限位装置有效防止落梁震害的应用效果及其所具有的构造简单、施工方便、经济实用等突出优点。2023-06-25
主讲人王占飞,现任沈阳建筑大学交通与测绘工程学院教授,工学博士、道桥系主任。主要从事桥梁抗震、组合结构、钢桥疲劳与腐蚀等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千人层次人选、“辽宁省高等学校创新人才”、装配式建筑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东北分会专、沈阳市标准化专家,先后主持“十三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省部级课题20余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等国家及省部级项目40余项,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沈阳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项,在国家百佳出版社出版专著4部、编写教材1部、参编教材5部,发表高水平论文130余篇,第一或通讯作者SCI、EI收录论文30余篇,中文核心论文30余篇,授权专利2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5项、成果转化5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