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标准规范 > 标准动态

中交协新技术促进分会一项团标组织召开了线上宣贯培训

发表时间: 2024-01-05 作者: 来源:交通运输新技术网 点击:841次

导语:

《轨道减振效果实验室评价方法》团体标准由中国交通运输协会新技术促进分会提出,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牵头,联合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西南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城市安全与环境科学研究所、上海材料研究所有限公司、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中铁上海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北京轨道交通建设管理有限公司、北京市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交振安轨道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深圳大学、华东交通大学共同起草编制,经中国交通运输协会批准正式发布,于 2023年12月31日起实施。

随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城轨运营管理部门对轨道减振设计的精度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在轨道铺设之前预估铺设之后的减振效果是至关重要的问题,这涉及到如何准确评价轨道减振效果。

2024年1月4日,由中国交通运输协会新技术促进分会、中交协联交通科学大讲堂联合组织开展了《轨道减振效果实验室评价方法》团体标准线上宣贯会议,来自交通运输行业相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等1000多位同仁在线参加学习交流,新技术促进分会标准事业部主任张保平主持了线上会议。

西南交通大学韦凯教授作为主要起草人受邀参加了本次线上宣贯会,《轨道减振效果实验室评价方法》规定了实验室轨道减振效果的试验方法、试验条件、评价方法等。韦凯教授从标准制定的背景、研究基础、主要内容等方面进行详细解读。该标准的制定,解决了国内相关标准不统一的问题,填补了我国轨道减振效果评价方法的空白,规范了城市轨道交通中轨道减振效果的室内测试评价方法,为推动城市轨道减振降噪具有指导意义。

主讲嘉宾介绍:

韦 凯:教授,博士生导师(教师个人主页:https://faculty.swjtu.edu.cn/weikai/zh_CN/index.htm)。主要从事车辆-轨道耦合非线性动力学理论、轨道减振新材料/新结构动力学设计方法、轨道结构长期动力性能评估技术、轨道交通环境振动及二次结构噪声预测方法等研究工作。

截至目前,荣获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科学技术奖-特等奖(市域快线减振轨道技术成果入库2021和2022年度国家铁路局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上海市优秀工程咨询成果一等奖等荣誉。主持或参加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特别资助项目、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等纵向科研课题30余项,同时还承担了企事业单位的横向课题80余项。主编/审查/参编了轨道交通领域的国家标准7项、行业标准2项和团体标准2项。发表SCI/EI收录论文100余篇,SCI单篇最高被引132次,以第一发明人身份授权发明专利21项,软件著作权4项。目前还兼任世界交通运输大会(WTC)轨道交通学部轨道交通土建学科“振动噪声”技术委员会主席,《华东交通大学学报》编辑委员会委员,《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青年编委,中国振动工程学会随机振动专业委员会委员。

新技术促进分会团体标准工作介绍:

中国交通运输协会于2019年4月启动团标职能服务,新技术促进分会积极推动团体标准制定工作,截止对当前由我们新技术促进分会发起团体标准立项的项目数量已有150余项,涵盖了铁路、公路、民航以及城市客运管理等综合交通运输领域,涉及桥梁、道路、隧道、运输综合、轨道交通等多项专业技术。2022年度内完成团体标准发布数量12项,2023年度内完成团体标准发布数量26项,分别对已发布的团标召开了发布仪式,组织开展线上线下标准宣贯20余场次。同时,我们分会也注重团体标准的落地转化,主动发起标准的采信工作,呼吁相关单位对已发布应用的标准进行采信并予以回函。

2024年,新的一年,新的开始,我们协会又发起了新一轮的标准立项邀请,欢迎大家积极参与团体标准的制定工作。

 

中国交通运输协会新技术促进分会
联系电话:010-82890909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有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