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火车”诠释快时代的慢情怀
步入二十一世纪后,中国高铁已成为一个时代的代称,成为了我们国家在世界上一张闪耀的名片,高铁的驰骋已为沿线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我们阔步迈入高铁时代,回头望去,大凉山等地区的铁轨上仍然流淌着“慢幸福”,为了方便群众运送货物,“逢站必停”的5633/5634次列车仍然夜以继日的持续开行。
火车虽“慢”,但“慢”不下百姓的期待。依托这趟“慢火车”,浓浓的乡愁不再遥远,“慢火车”成为方便百姓回家探亲的“幸福列车”,乡愁逐渐有了一份寄托和象征。在外忙碌奔波的游子们乘坐着慢火车和许久不见的家人们团聚时,乡愁便有了安放的地方。满载着农副产品、山货特产的“慢火车”是山区百姓致富的希望,为方便群众赶集做生意,许多“慢火车”的车厢专门开辟足够空间容纳老百姓的大行李和小菜篮,一些“慢火车”甚至还允许群众携带家禽。依托“慢火车”,越来越多的山区特产能够走出大山,切实解决因地域偏远、交通不便产生的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慢火车”成为带领山区老乡脱贫的“公益列车”。依托“慢火车”,深山里走出一批又一批勤奋的学子,实现了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梦想。
火车虽“慢”,但“慢”不下山区的发展。“慢火车”让扶贫步伐走得更稳。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实现“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在脱贫攻坚路上,充分发挥交通便利优势,积极开展产业扶贫、消费扶贫,因地制宜找准扶贫方向。从铁路开行的公益“小慢车”、务工专列和扶贫专列、“点对点”运输、高铁无轨站实现“最后一公里”的无缝连接到线下建帮扶大棚、线上建爱购扶贫馆等一系列举措,为周边贫困县实现精准扶贫提供有力的支撑,帮助百姓冲破崇山峻岭的梗阻为致富脱贫按下“加速键”。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启,“慢火车”的职能由扶贫转为了振兴,责任更加重大,承载着更多的希望。乘坐这些“慢火车”的旅客,有去异乡务工的农民,也有去外地上学的年轻人,列车还途经山区、草原,为当地民众带来了外界的信息,为当地发展带来了机遇,成为一些老区民众的“致富列车”。同时,“慢火车”穿越崇山峻岭,为沿线地区带来发展的机遇,途经深谷密林,让贫苦地区的老百姓看到美好希望。
火车虽“慢”,但“慢”不下希望的步伐。慢火车是一个时代的印记,也是一缕慢行的情怀。它承载着乡村的希望,用几十年不变的坚守,串起大山深处的诗和远方。快时代,也需要有“慢下来”的情怀,拉伸“慢火车”的镜头,就会发现,“慢”的何止是“慢火车”,还有小康路上的“慢行”。我们既需要大力开展高铁建设,提升“中国速度”,也不要忘记那些偏远山区的老百姓,保持“中国温度”。在短时间内,一些地区很难具备通高铁的经济实力和自然条件,“慢火车”既满足当地人出行的需要,也让人们更加了解“慢火车”的沿途地区,为当地带来商机和影响力。
在高铁飞驰的时代,“慢火车”依然是偏远山区人们出行的最佳选择。“慢火车”寄托着乡村殷殷期盼,关乎着沿途百姓稳稳的幸福,满载着浓浓的民生情怀,它们从山川驶向湖泊,从草原驶向旷野,在变与不变中将中国温情传进千万家。(作者系国铁路网、交通运输新技术网评论员杨娇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