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东站:暖流汇集奔涌不息
1月7日,2023年春运首日,隆冬时节的晋北大地天寒地冻。一大早,大秦线始发编组站湖东站已是一派繁忙运输景象。一趟趟电煤列车在寒风中驶出,用奔涌不息的“钢铁暖流”守护民生温度。
大秦铁路是我国西煤东运、晋煤外运的重要通道,每年有4亿吨左右的煤炭从这里进港出海,占全国铁路煤运总量的1/5,担负着全国26个省区市的生产生活用煤运输任务。湖东站作为大秦线唯一的始发编组站,有“重载列车加工厂”之称,来自同蒲、大准线等多个方向的煤炭大列在这里进行集中编组、分解、始发和通过。进入1月份,大秦线迎来运输旺季,每天约有90趟重载列车在这里集结开出。
“运输组织简单地说就是‘装进来、开出去’。”湖东站站长林建民说。这看似简单的六字要诀,字字蕴含着千钧之力。为了将这些煤炭早日送到全国各地,大秦线24小时不间断运营,平均每13分钟就开出一列重载列车,创造了世界上单条线路重载列车发运密度之最。
9时30分,在车站集控楼内,59岁的车站值班员马世安刚刚接班,正在梳理当日的工作计划,时而轻点鼠标查看线条密集的列车运行图,时而灵活切换手里的双色笔在作业表上快速标注。
“春节临近,要保证对口供应的电厂存煤可耗天数达20天以上,各时段、各岗位更要分秒必争、无缝衔接。”马世安指着那张铺满桌面的作业表说。由于重车场面积大,他负责的作业区域有21条线路,一个班10多个小时涉及成百上千个重要作业项点,用不同颜色、不同符号进行标注,可以更直观地辅助进行接发列车作业组织,多开同一方向、同一到站的高质量列车,用足用满大秦煤运通道运能。“工作30多年来,我经历了湖东站站场的多次扩容,见证了大秦线年运量纪录的不断突破。作为能源保供大军里的一员,我感到非常自豪。”马世安说。
邻桌的内勤助理值班员张岩,是车站重车集控作业组里最年轻的成员。为了更好地协助车站值班员清楚掌握编组场内各股道列车排布情况,张岩每次接班时都会提前到岗,熟悉前一个班的开行结构,快速找出适合本班运输组织的方法,从一个个细小环节抢时间、提效率。
已是午饭时间,集控楼外的编组场上,调车人员正在紧张有序地指挥着列车进进出出。与集控楼行车组织不同,调车作业受天气影响大,最难忍耐的不是脏累险,而是冬季刺骨的寒冷。“因为作业时需要扒乘在列车外侧,所以为了安全我们不能穿得太厚。”调车长曾欢说。大同的冬天,气温有时降至零下20多摄氏度,每次出场作业,调车组作业人员的眼睫毛上总是挂着一层白霜。“为保证大秦线运输组织畅通有序,我们铆足干劲多干一钩活,让车站早发一趟车,最多的时候一天可以编组6列单元万吨列车。”随着“停车”指令的发出,曾欢从车梯上下来,站在股道边,指挥着牵出车体缓缓向股道停留车靠近。
“大秦线今日完成130万吨……”每日18时是运输统计节点,林建民看着当日运输任务完成数据,露出欣慰的笑容。开年以来,大秦线连续3个非施工日货物发送量达到130万吨高位。林建民说,每一个优异成绩的背后是一代又一代大秦人日复一日争分夺秒的忘我付出与执着坚守。
夜幕中,又一列2万吨“煤龙”鸣响了出发的风笛声。
●感言
作为一名调车长,看着一列列满载电煤的万吨大列驶出站场,我觉得再多的辛苦、再多的劳累都是值得的。冬季的低温天气给高效作业带来巨大挑战,为了确保电煤运输安全畅通,我们年轻人就该扛起责任来,争取多干一钩活,让车站早发一趟车。
——湖东站调车长曾欢
列尾装置是保证列车安全运行的重要行车设备。随着技术不断升级,列尾装置在确保列车安全、节约列车发车整备时间的同时,也让列车运输效率进一步提升。作为一名列尾作业员,我在检修维护列尾装置时,严格执行作业标准,做到眼到手到心到,确保作业安全和人身安全。
——湖东站列尾作业员原小利
车站档案
湖东站是大秦铁路的始发编组站,承担了该线所有重载列车的集结、疏解任务,有“重载列车加工厂”之称。湖东站常态化编组开行的重载列车主要有4类:单元万吨、组合万吨、组合2万吨、组合1.5万吨。重载列车的开行密度、开行列数、列车间隔均位居全路之首。
免责声明:本网站转载的所有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