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17:06
第三十九期《港城道路交通系统规划与设计研究及应用》—白子建
白子建,中共党员,博士,正高级工程师,天津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研发中心副主任/总院副总工程师,国家注册咨询工程师,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交通部科技英才,天津市有突出贡献专家,中国公路建设行业协会科学技术英才,天津市“131”创新人才培养工程第一层次,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团队带头人。2023-12-13
讲座概要
报告分为港城及港城关系、港城道路交通规划设计、港城建设发展趋势三部分内容。首先,梳理了港口的几个发展阶段,总结港口城市概念和内涵,从行政隶属、经济依存、交通空间分析港城关系,并探究其空间演变规律;在此基础上,梳理港城交通规律,从港区集疏运公路优化设计技术、吹填与路基路面结构设计一体化技术以及桥梁荷载分析、设计和建造综合技术三个层面,提出一整套港城道路交通规划设计新方法;最后,对港城建设发展趋势分析,展望未来港城道路交通建设。 -
00:59:56
第三十八期《新一代轨道电路 ZPW-2000S型无绝缘轨道电路创新与应用》—张改
张改,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学硕士,现任北京和利时系统工程有限公司轨道电路产品总监。先后从事理论研究、产品研发、项目管理等工作,曾参与城际ATO、点式ATO等系统开发,完成了ZPW-2000S无绝缘轨道电路智能诊断系统、铁路车站电码化设备研制,全力保障川藏铁路成都至雅安段客运专线、兴泉线、重载铁路靖神线、高速铁路贵阳环线等多条工程线路的顺利开通运营。参研科研课题5项,发表论文5篇,获得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2023-12-13
讲座概要
轨道电路作为轨道空闲占用检查和连续传送列车控制信息的基础信号安全装备,随着铁路信号控制系统的发展,为了适应普速铁路、城际铁路、高速铁路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及下一代全电子化列控系统,对既有轨道电路系统安全可靠性、环境适应性等方面也提出了新要求。新一代ZPW-2000S型无绝缘轨道电路系统,采用集成化、智能化设计理念,系统兼容继电和通信编码两种制式,具备升级为全电子无接点应用方式的条件,可适配新型列控系统,并配置室外监测及智能诊断系统,创造性地解决了既有轨道电路改方及切换电路中接点多、故障点多、维护困难等问题,极大地提升了工程施工效率和运维水平。 -
01:49:23
第三十七期《山区铁路悬索桥施工关键技术及应用》—代皓
嘉宾介绍2023-11-16
代皓,正高级工程师,2005年参加工作,现任集团公司科技与信息化部副部长。曾任集团公司设计分公司三室副主任、四室主任、副总工程师,先后在集团公司项目部、设计分公司和科技与信息化部从事项目施工、结构设计和科学研究等工作。先后参与和主持了武冈城际铁路黄冈公铁两用长江大桥、普宣高速公路普立特大桥、渝黔铁路新白沙沱长江大桥、成贵铁路宜宾金沙江大桥、丽香铁路金沙江铁路悬索桥、舟岱跨海通道等十余座桥梁的施工组织设计工作。参研各类科研课题二十余项,其中国家级科研课题3项,省部(股份公司)级科研课题8项,集团公司级科研课题9项。
获省部及一级学会级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1项;股份公司及一级协会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一等奖6项、二等奖2项。参编专著2部,发表论文10篇,授权发明专利23项,实用新型专利13项。荣获交通运输部青年科技英才、湖北省向上向善好青年、中施企协科学技术青年创新奖、科技创新青年拔尖人才,交通运输协会青年创新奖、集团公司“十三五”科技标兵等荣誉称号。
讲座概要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实施与国家铁路网的不断完善,山区铁路悬索桥建设需求强烈。山区桥梁建设面临:地形陡峭,桥位高差大;雨季时间长,早晚温差大;场地狭窄,运输条件差等恶劣建设条件。
以丽香铁路金沙江铁路悬索桥为例,对山区铁路悬索桥施工关键技术进行介绍。
课题组针对大桥建设中存在的主塔基础及锚碇尺度大、主缆缆力大、主梁自重大、二恒占比大等特点开展了系列研究,形成了:山区复杂地质下部结构施工技术;山区狭窄场地上部结构制运架技术;铁路悬索桥主梁合理架设方法与合龙技术。上述技术为后续山区铁路悬索桥的建设提供了实践经验,也为山区铁路悬索桥的发展提供重要支撑。方案。 -
01:12:19
第三十六期《桥梁结构监测和监测数据融合与协同应用技术》—张二华
嘉宾介绍2023-10-26
张二华,四川省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公路长大桥建设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四川分中心,四川省公路结构监测与加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结构监测技术研究室负责人。长期从事公路结构健康监测、预警评估等技术和科研工作。主研科研项目9项,参与编写技术标准6部,授权发明专利5项,软件著作权4项,发表论文十余篇,获得“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科技创新青年奖”、“四川省交通运输科技创新人才”等荣誉奖励9项。
讲座概要
提升桥梁安全耐久水平和防灾减灾韧性是交通强国战略的重要目标任务,对桥梁结构自身性能劣化和外部灾害风险进行检测和监测并进一步支撑养管决策,是实现上述目标的内在要求。针对目前桥梁结构自动化监测和人工检测数据尚未融合互补、结构状态评价体系和评估方法相互割裂的问题,以桥梁BIM模型为信息载体,提出基于EBS+WBS架构的监测检测多源异构数据融合方法。利用融合后数据,采用启发式有限元模型更新方法建立桥梁结构数字孪生体,定量分析评估在役桥梁的时变技术状态;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建立桥梁构件-部件-整体状态分级评价体系,定期和定性评价桥梁技术状态。依托四川省高速公路桥梁集群和香港TKO大桥,对桥梁监测检测数据融合和协同应用技术进行了探索性研究,为有效利用海量监测数据和异构检测结果,支撑桥梁应急响应和养护管理决策提出新的解决方案。 -
01:00:49
第三十五期《中车研究院(青岛)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实践》—杨则云
杨则云,中共党员,中南大学轨道交通运输专业毕业,博士研究生学历,正高级工程师。现任中车工业研究院(青岛)有限公司副院长(主持工作),拥有20年轨道交通装备制造领域从业经验,增先后任南车青岛四方股份技术中心高级设计师、中车青岛四方股份科技发展部部长、标准化部主任。2023-10-24
近五年,发表SCI论文1篇、EI论文1篇、其他核心期刊5篇;主导制定国际标准2项;授权发明专利6项;获省部级特等奖1项、三等奖1项,地市级(中车级)10余项;获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科技创新青年奖、国家知识产权局企业知识产权工作先进个人、山东标准化协会优秀工作者、公司优秀党员等荣誉称号。近年来其紧密对接轨道交通发展重大需求,在关键技术与管理模式方面取得系列创新成果,已应用于高速列车、城轨地铁列车等。主要科技贡献和成果如下:
一、主持研发列车轻量化/节能综合技术
1.提出并主持开发了列车外形减阻-变压增效-新断面隔热-新空调风道增效的集成综合节能技术。完成的列车外形流线型优化,与CRH380A相比减阻成效提升8%以上;开发的电子电力变压器,效率提升95%;开发的新型断面结构,隔热性能提升10%;研制的新型空调系统及风道,空调效率提升10%以上。已成功应用于“复兴号”动车组。综合节能经济效益超10亿元。
2.依托山东省重大创新工程“下一代列车轻量化关键技术和部件研发”项目,突破铝合金-CFRTP直接焊接的条件、方法与参数调节等关键技术,实现典型部件减重10%-30%。
3.创新了标准化地铁列车气动减阻设计方法,提出了列车气密性设计和贯通式头型优化减阻、导流减阻、车底减阻、集成气动减阻技术方案。
二、承担列车核心关键技术攻关任务
1.承担国家首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揭榜挂帅项目“碳陶制动盘功能一体化设计与紧固连接关键技术”核心子任务,国际首次开展400km/h碳陶制动技术应用。
2.主持承担CR450工程项目400km/h以上动车组技术边界研究,突破列车弓网受流与控制技术。
三、主导制定发布两项国际标准填补空白
1.提出并建立了标准项目后评估机制,打造了精益质量品控标准。负责国家发改委“中国标准地铁列车研制与试验”项目、中车重点项目“面向未来的高速列车及关键技术研究”等标准体系搭建与标准制定工作。
2.主导制定并发布ISO 22752:2021《车体侧窗》、ISO 37164:2021《使用燃料电池轻轨的智慧交通》两项国际标准,实现我国该方面零的突破。
四、管理创新,织构央企技术创新高效协同模式
1.全面负责科技部“十三五”先进轨道交通专项全链条项目实施管理工作(13个项目总计95.41亿),作为执行人牵头制定中国中车重点专项相关管理制度。该专项团队获中国中车科技创新团队组织奖。
2.建立中车协同创新团队项目知识产权管控机制,支撑高质量专利与知识产权管理能力领跑行业。在中车四方股份公司(原工作单位)率领团队近三年获中国专利奖8项(中车获奖数最多单位),其中专利金奖4项,2020年获双金奖,国内唯一。
讲座概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其中特别强调要“加强基础研究,突出原创,鼓励自由探索”。中车研究院作为中车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先头兵”,面向中车“一核三极多点”主营业务,面向研究院“探索一代、预研一代”研究方向,着力突破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化等核心关键技术,勇当原创技术“策源地”。报告从中国中车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背景、中车研究院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的探索与实践、中车研究院通过科技创新取得的技术成果和转化案例等三方面详细剖析中车研究院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勇攀高峰为目标,在聚力构建原创技术策源地中的实践与成果。 -
01:43:26
第三十四期《EMS型磁浮交通悬浮系统关键技术与展望》—孙友刚
嘉宾介绍2023-09-27
孙友刚,现任同济大学副教授/博导,IEEE Senior Member,磁浮技术铁路行业重点实验室主任助理,上海市首批超博计划、中国科协科技智库青年人才计划、铁路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磁悬浮技术与振动控制专委会委员,中国自动化学会车辆控制与智能化专委会委员,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智能控制与系统专委会委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服务专委会委员,中国自动化学会青工委委员,世界交通大会(WTC)磁浮交通技术委员会委员,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Measurement and Control等6本SCI期刊编委,《西南交通大学学报》青年编委。长期从事磁浮交通动力学及控制等方面的研究,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上海市/中国博士后基金会等省部级科技项目6项及其他重大横向课题5项,发表论文50多篇,授权发明专利16项,获得上海市技术发明二等奖、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二等奖等省部级奖励。
讲座概要
高速磁浮交通作为新型交通运载工具,以速度域宽、智能化程度高、低碳节能及环境适应性强等特点已成为轨道交通研究的新热点。报告主要介绍磁浮交通的分类和悬浮系统组成结构,EMS型磁浮车辆悬浮系统的一系列单点悬浮控制方法,磁浮车辆悬浮控制系统和监测的工程应用关键技术,以及团队在工程化应用的关键技术总结,最后对磁浮列车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
01:26:40
第三十三期《毫米波雷达在桥梁检测与监测中的应用》—朱尚清
嘉宾介绍2023-09-25
朱尚清,工学硕士,正高级工程师,北京市政路桥管理养护集团有限公司科技检测处副经理/总工程师。北京市评标专家库专家,中国科技产业化促进会和交通运输协会基础设施分会专家委员,中国市政工程协会质量专家,中国工程师联合体专业工程会员,《市政技术》杂志社审稿专家,北京工业大学硕士校外导师,获得第五届“北京公路优秀工程师”荣誉称号。在国家级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20余项。主持完成北京市科委重大科研项目3项,北京交通科技项目1项,获得北京公路学会科学进步奖2项,获得上海公路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上海土木工程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编制行业标准一项,团体标准两项;正在编制的团体标准三项,地方标准一项。已出版《毫米波雷达在桥梁检测与监测中的应用》和《海洋无人平台技术》两本著作,即将出版《桥梁荷载试验研究与应用》一书。
讲座概要
报告题目“毫米波雷达在桥梁检测与监测中的应用”,主要内容内容包括:毫米波雷达的测量原理、毫米波雷达技术国内外研究的现状、无线分布式毫米波雷达的特点及操作方法以及毫米波雷达在索力测试、桥梁静载试验、动载测试以及桥梁监测方面的应用等内容。报告中对毫米波雷达技术在桥梁中的应用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与梳理,介绍了新技术在桥梁中各种应用场景的典型的应用案例,最后对毫米波雷达技术未来在桥梁以及其它行业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
01:09:13
第三十二期《基于协同受力的连续梁桥减震技术》—刘延芳
刘延芳,博士研究生,正高级工程师。东南大学、北京建筑大学硕士导师、现任中交集团暨中国交建国内直营业务事业部总工办/技术管理部副主任/副总经理。长期从事桥梁工程领域的设计、科研管理工作,范围涉及桥梁抗震、加固改造、钢桥疲劳等,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SCI检索2篇,EI检索10篇;授权发明专利4项,公布7项;主编、参编国家行业标准2部,行业协会标准2部;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10余项,其中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10项;主持完成了多座大跨度斜拉桥、悬索桥、拱桥的设计和省部级科研课题研究工作,部分研究成果直接纳入现行标准规范或对相关标准规范的修订提供了技术支撑。2023-09-14
讲座概要
从以往历次震害可以看出,震后用于修复桥梁结构损伤的时间成本和费用成本都往往较大,即便采用了减隔震支座的桥梁结构,震后支座的修复时间以及费用,尤其是大跨度桥梁结构的大吨位支座,往往也是巨大的。为进一步改善连续梁桥抗震性能,提高桥梁结构构件安全度,提升结构震后快速修复和通行能力,基于协同受力与能力保护原理,以桥墩关键位置的地震响应为控制指标,以发挥活动墩抗震潜能,提升连续梁桥纵向整体协同受力性能为目标,基于附加质量摩擦力和缠绕索放大机理,提出一种在连续梁主梁与活动墩之间设置的摩擦激活缠绕索装置。当地震荷载超过摩擦激活缠绕索装置的临界荷载后,摩擦激活缠绕索装置通过摩擦与活动支座共同作用,并提供额外耗能能力,进一步提高连续梁桥的整体抗震性能。该装置可以作为桥梁减隔震体系研究的补充和完善方案。
-
01:24:55
第三十一期《公路桥隧基础设施建设养护安全监管新技术研发与应用》—尼颖升
尼颖升,副研究员,博士,硕导。2016年于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工作至今。主要从事在役桥梁智能化加固、复杂桥梁精细化仿真推演、高性能材料UHPC及装配化组装技术、桥隧基础设施安全监管新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用于10余项大型桥梁工程项目。主要参与基金和省部级项目4项;曾获中国公路学会、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各1项,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中国公路学会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科技创新青年奖1项;以第一和通讯作者发表代表性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SCI、EI收录18篇;专利授权12项;出版专著2本;参编行业及国家标准3部。担任《吉林大学学报》《公路交通科技》等期刊青年编委,担任SCI期刊《 Buildings》《 Frontiers in Neurorobotics 》《Frontiers in Energy Research》客座编辑。2023-09-14
讲座概要
课题紧紧围绕公路桥隧基础设施建设养护安全监管新技术,针对公路桥隧重大事故隐患系统识别、精确判定与智能化管控等问题,开展桥隧施工重大事故隐患判定与监测评估技术研究,全面构建公路桥隧重大事故隐患清单数据库、指标体系,形成基于多施工场景的重大事故隐患判定及智能监测技术体系,实现基于人工智能算法的智能监测与预警。并以依托的桥隧示范工程,重点完成悬臂施工及隧道塌方两个场景示范应用,提升公路行业桥隧建设养护安全监管水平。 -
01:36:55
第三十期《波形钢腹板组合梁桥的研究与应用》—陈楚龙
陈楚龙,博士,高级工程师,中共党员。2014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结构工程专业,现任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工程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先后主持或参与完成了贵州两渡水湘江特大桥、湖北省白洋长江公路大桥、G346宜城汉江二桥等重点工程项目的设计工作;深圳至中山跨江通道初步设计、漳州沿海大通道诏安湾特大桥及连接线工程施工图设计等技术审查或咨询工作;包括交通运输部、中交集团、湖北省、贵州省、广东省等多项省部级科研课题工作。主编中国交通运输协会标准《公路中等跨径钢混凝土组合梁桥养护技术规程》、参编多部地方及团体标准。曾获包括中国公路学会科技进步特等奖、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公路交通优秀设计奖在内的多项省部级荣誉。2023-09-14
内容概要:
本报告内容包括波形钢腹板组合梁桥的定义与特点,国内外的应用现状,该桥型结构力学特性与构造要点、设计与计算方法、施工技术等,以实际工程案例,着重探讨该桥型结构近期的创新应用拓展情况。 -
01:50:31
第二十九期《隧道彩色路面亮化效能及其设计》—王家主
王家主,男,福建省交通科研院有限公司道路工程研究所副所长,高级工程师,中国共产党福建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代表。长期从事公路交通科研、技术咨询和成果转化工作。主持或参与各类课题研究20余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5项;发表科技论文30余篇,授权专利8项,出版专著1部,参编地方标准和团体标准5项。获交通运输部“交通运输青年科技英才”,中国交通协会“科技创新青年奖”,中国公路学会“青年科技奖”、“百名优秀工程师”等荣誉称号。2023-08-23
内容概要:
本报告从隧道彩色路面以及照明与路面相互作用的角度出发,研究隧道彩色路面环境下光线传播规律、基于路面颜色和路表结构的照明效果、照明设施优化,从而提出隧道内照明区段彩色路面颜色组合、长度计算、评价方法和灯具布置方法。依托国道G319松毛岭隧道和厦蓉高速何家坡隧道,铺筑彩色路面,进行施工前后路用性能分析和照度检测及跟踪观测,分析彩色路面的路用性能、颜色和照明效果的衰减规律。结果表明,彩色路面在提升隧道照明效果的同时,具有美化环境、提高警示、增强诱导、提升安全、降低能耗、减少排放的特点。 -
01:16:04
第二十八期《数字孪生赋能智慧交通建设》—王雪锋
王雪锋总监是一位资深的数字孪生产品技术架构师,他拥有多年的3S从业经验和专业知识,尤其擅长时空大数据的优化、分析和挖掘。他能够通过数字空间、数字行为、数字模型等多种手段来优化物理世界,让数字模型成为现实世界的精准映射。除此之外,王总还具备大型地理空间信息服务平台的设计能力,能够为客户提供全面的地理信息服务。2023-08-23
内容概要:
在这个数字化时代,时空智能与数字孪生已经成为了热门话题。作为一名资深的行业专家,王总在讲座中从时空智能与数字孪生的关系入手,为我们深入探讨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时空数据治理算法和时空知识图谱的概念和技术这块,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它们的内在机制。时空大数据计算平台技术作为数字孪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王总的详细讲解,带领我们了解时空大数据计算平台技术的优势和应用场景。最后王总还分享时空智能对数字孪生智能交通的赋能作用,结合实际案例,向我们展示数字孪生在智能交通中的应用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