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25:20
第十五期《 高性能中小跨组合结构桥梁研究与实践》—贺耀北
贺耀北研究员结合我国近年来开展的中小跨径组合结构桥梁建设经验,特别是在湖南省开展的一些有益创新实践与应用情况,分析了高性能面临的挑战,重点就先组合钢板梁、叠合板钢板梁、型钢-UHPC轻型组合梁等结构体系、关键构造、力学性能、工程经济与实践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讲解与讨论,并阐述了相关组合结构技术创新探索对于促进桥梁标准化、结构轻型化、品质升级、减碳降排等方面的积极意义。2023-06-25
贺耀北,现任湖南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创新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研究员,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土木工程师、一级建造师、造价工程师、咨询工程师。主要从事先进材料与高性能结构设计研究,主持主设杭瑞洞庭湖大桥、G59官新马路口资水特大桥、G5513长益扩容钢板组合梁等十余座国省重点桥梁工程建设,研发应用多种新型桥梁结构,主持主研新型装配式建筑关键技术研究等交通部、省重大科技专项等十余个科研项目,致力于推动桥梁工业化、轻型化。获省部级科技奖一等奖1项、省优秀专利奖1项、全国及省级优秀设计奖22项,发表论文34篇,已授权专利软著50项,入选中国公路青年科技奖、湖湘青年英才(科技类)、湖南省121创新人才、交通运输部青年科技英才、“科创中国”省企业创新达人。
-
00:46:11
第十四期《山区拱桥拆除重建绿色施工技术研究》—母进伟
《山区拱桥拆除重建绿色施工技术研究》以G320国道贵阳段跨越红枫湖5A级景区及贵阳市主要饮用水源保护区的主跨150米预应力砼桁式组合拱桥原址拆除重建项目为例,重点分析了桁式组合拱桥的结构受力持性,详细讲解拆除重建关键技术,分享了“利用新桥拆旧桥”的创新思路和工程案例。该桥获2022年世界桥梁大会授予古斯塔夫.林德撒尔奖。2023-06-25
主讲人母进伟,贵州桥梁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委员、董事、副总经理、总工程师,1988年7月毕业于重庆交通学院结构工程系桥梁与隧道工程专业,正高级工程师,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公路学会第六届专委会委员,历任贵州省建筑业协会常务理事、《桥梁》杂志常务理事、中国公路建设行业协会专家、中国建筑业协会理事等。先后主持贵州毕威高速公路赫章大桥、都格北盘江大桥等世界级大桥的施工技术研究。主持及参与的科研项目先后获得省科技进步奖5项、中国公路学会科技奖4项、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科学技术进步奖1项、省公路学会科技奖5项、发明专利3项、专著4本。
《桥梁轻量化监测技术的探索与实践》主要介绍桥梁轻量化监测的需求背景、顶层设计、已有探索和未来展望,重点分析了相比于传统结构健康监测系统,轻量化监测技术在定位上的差异和功能上的特点、监测指标与技术手段上的变化,以及近年来已形成的相关技术创新成果和工程应用案例。
主讲人张宇峰,博士,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江苏省333工程中青年领军人才,交通运输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带头人,在役长大桥梁安全与健康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苏交科集团首席工程师,交通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东南大学兼职教授。主要从事桥梁施工控制、检测、健康监测与状态评估等技术与科研工作,主持了苏通长江公路大桥、马鞍山长江公路大桥等16座长江大桥在内的120余座大桥的结构健康监测系统设计与实施,云南金东大桥、鄂尔多斯乌兰木伦河4号大桥等50余座大桥的施工监测监控工作,上海杨浦大桥、贵州乌江大桥等数百座桥梁的检测、试验、评价、加固与维修工作;曾获中国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特等奖等其他省部级奖项十余项,发明专利16项,出版学术专著2部。 -
第十三期《大跨度混合梁斜拉桥装配式建造关键技术》—赵健
赵健总工程师从研究背景、主要创新点及技术指标、技术先进性与知识产权、应用推广及经济效益、典型装配式桥梁桥梁工程案例五个部分讲解了大跨度混合梁斜拉桥装配式建造技术的相关科技创新成果和工程应用案例。根据赵健总工程师介绍,该成果在国内外首创了桥位短线法节段预制胶拼施工方法与空间预应力结构数值模拟技术,并提出了PK断面箱梁节段预制、胶拼防裂控制技术与新型钢锚梁设计方法。在保障施工安全的基础上,有效控制了大桥的施工质量,推动了大跨度混合梁斜拉桥建造技术的发展,提升了我国同类型桥梁的建造水平。2023-06-25
赵健现任中铁建大桥工程局集团科技部副部长兼四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正高级工程师。俄罗斯太平洋国立大学工学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主要研究桥梁控制理论与建造关键技术。先后获工程建设领域“青年拔尖人才”、茅以升工程师、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青年奖等荣誉。获省部级科技奖6项;主持或参与研发省部级课题10余项,主持广州明珠湾大桥等10余座桥梁的建造与科技研发工作;共发表国内外学术论文40余篇,主持或参与研发申报专利60余项,国际专利5项,省部级工法20部,参编专著3部,行业标准1部。 -
第十二期《公路桥梁加固改造新技术研究与应用》—王永来
本报告结合典型工程案例,系统介绍桥梁病害产生原因及提质改造新技术,可供类似工程参考借鉴。2023-06-25
王永来,工学硕士,于2002年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参加工作至今,现为桥梁工程专业研究员,院“高层次拔尖人才人选”。
主要从事桥梁的结构和养护管理研究和技术服务工作。先后主持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公路常用桥梁预防性养护技术的研究”和“斜拉体系加固大跨径连续箱梁、连续刚构桥关键技术研究”,交通应用基础研究项目“公路大跨砼箱梁腹板内外温差及板内分布模式研究”,作为专题负责人承担“西部地区桥梁维修加固质量检验评定办法的研究”等10余个省部级项目的研究工作。主持过的重大桥梁技术服务工作包括设计、检测、专项标准与手册制定、施工项目40余项,主要有东明黄河公路大桥检测和改造工程施工图设计、东营胜利黄河大桥(钢桁斜拉桥)的检测与维修改造设计工作等;济南G104黄河大桥等多座大桥移交技术状况复核等;润扬大桥养护技术手册、嘉绍大桥专项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东明黄河公路大桥改造专项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等的编制;以及肇庆市大旺大桥二期维修加固施工。
现主持行业标准《公路桥梁预防养护技术规范》和多项中建标准化协会标准制定;桥梁改造原桥可利用价值快速评估、桥梁快速替换和重建关键技术研究;以及超高性能混凝土在桥梁加固改造中应用研究等。发表《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板内温度分布试验研究》《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箱梁竖向预应力损失试验研究》等近30篇论文,出版专著3本。获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国家优秀专利奖1项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研究成果获发明专利10项,实用新型专例5项。
-
00:46:06
第十一期(下)《解析城市桥梁设计审查要点》—潘可明
潘可明副总工程师近十余年来,作为公司桥梁设计审核人、北京市市政工程施工图审查人员、北京市发改委及规划委可研及初步设计的审查专家积累了丰富的桥梁审图的经验。本期讲座主要从城市桥梁设计中经常涉及到的常用资料参考数据及规范内容;审图时发现设计容易出错的常见病、多发病;科研与初步设计方案审查、咨询中易出现问题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同时介绍设计中较好的构造和创新内容;以现行规范为根据,结合个人理解做了探讨;最后选取工程中典型病例,进行案例分析,为工程设计提供借鉴。2023-06-25
潘可明副总工程师同时兼任北京公路学会桥隧专业委员,交通运输部科技司专家,北京市工程咨询学会专家库专家,北京工业大学、北方工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高校校外导师,注册土木(道路)工程师。工作三十年先后参与完成了北京市四环路、五环路、学院路、京津高速(北京段)、京台高速(北京段)、京礼高速(兴延段)、东莞北五环路、东莞大道延长线、四川省汶川及雅安地震灾后重建、鞍山市建国路交通走廊、109国道新线高速等项目的桥梁设计工作。参加工程及科研项目获得省部级优秀设计、科研奖3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获得专利授权30余项。
-
01:50:28
第十一期(上)《解析城市桥梁设计审查要点》—潘可明
潘可明副总工程师近十余年来,作为公司桥梁设计审核人、北京市市政工程施工图审查人员、北京市发改委及规划委可研及初步设计的审查专家积累了丰富的桥梁审图的经验。本期讲座主要从城市桥梁设计中经常涉及到的常用资料参考数据及规范内容;审图时发现设计容易出错的常见病、多发病;科研与初步设计方案审查、咨询中易出现问题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同时介绍设计中较好的构造和创新内容;以现行规范为根据,结合个人理解做了探讨;最后选取工程中典型病例,进行案例分析,为工程设计提供借鉴。2023-06-25
潘可明副总工程师同时兼任北京公路学会桥隧专业委员,交通运输部科技司专家,北京市工程咨询学会专家库专家,北京工业大学、北方工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高校校外导师,注册土木(道路)工程师。工作三十年先后参与完成了北京市四环路、五环路、学院路、京津高速(北京段)、京台高速(北京段)、京礼高速(兴延段)、东莞北五环路、东莞大道延长线、四川省汶川及雅安地震灾后重建、鞍山市建国路交通走廊、109国道新线高速等项目的桥梁设计工作。参加工程及科研项目获得省部级优秀设计、科研奖3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获得专利授权30余项。
-
01:53:24
第十期《公路长大桥梁结构健康监测系统建设工作解读》—闫昕
闫昕博士以《公路长大桥梁结构健康监测系统建设工作解读》为题对公路长大桥梁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的建设背景、目标、主要工作内容,对公路桥梁结构监测技术规范、公路长大桥梁结构健康监测平台建设技术指南做了解读,重点解读监测平台建设的关注要点、需突破的难点、潜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等,同时在发挥平台效能、促进监测系统应用、挖掘监测数据价值能方面展开学习探讨。2023-06-12
期主讲人闫昕,中路高科交通检测检验认证有限公司,博士、正高级工程师,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结构抗振控制与健康监测专业委员会、中国公路勘察设计协会土木结构健康监测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公路基础设施信息化、数字化相关工作,在桥梁健康监测、特别是灾害监测预警及应急管理方面取得了国际领先的成果,参与编制了《公路长大桥隧设施与运营安全技术政策》、《公路桥梁结构监测技术规范》、《省级公路长大桥梁结构健康监测系统工程建设指南》等。 -
01:59:16
第九期《桥梁建筑学、桥梁建筑创作与结构创新》—徐利平
徐利平教授以《桥梁建筑学、桥梁建筑创作与结构创新》为题,由桥梁建筑学、当代桥梁美学以及桥梁建筑的结构创新这三大主题版块出发,详细介绍了桥梁技术和社会需求、桥梁与建筑学科的关系变革和发展体系、现当代的桥梁美学、桥梁结构创新与建筑创作、以及桥梁结构创新推动的技术进步和美学发展等具体内容。2023-06-10
主讲人徐利平教授,是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桥梁工程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桥梁工程设计院原总工程师。长期从事桥梁结构设计和理论研究,包括大跨径桥梁概念设计及结构体系研究、城市桥梁建筑理论与创作、桥梁建筑学与桥梁美学、大跨径磁悬浮桥梁技术等。2009年获交通部优秀设计一等奖,2014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015年获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金奖(苏通大桥);太原市祥云桥、太原跻汾桥、洛阳瀛洲桥、沈阳浑河动漫桥等获上海市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优秀奖等多项奖项;衢州书院大桥(2020)、台州椒江二桥(2021)等获上海市优秀设计一等奖;2020年获同济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主编《城市桥梁美学创作》、《城市桥梁建筑理论》、《当代桥梁美学》,参编《桥梁概念设计》、《椒江第二大桥工程设计、施工关键技术》等教材和专著。 -
01:03:39
第八期《大跨连续刚构拱“先梁后拱”施工关键技术》—樊立龙
主讲人樊立龙以《大跨连续刚构拱“先梁后拱”施工关键技术》为题,介绍了昌景黄铁路项目跨度200m刚构拱工程概况及其支架设计和计算方法,重点从施工流程、拱肋拼装支架搭设、提升支架安装、拱肋安装、拱肋混凝土灌注、全过程测量控制技术、资源配置及工期等关键施工技术方面进行了详细讲解和具体说明,并结合200m拱支架结构图,分析了“先梁后拱”施工优点、不足及建议。2023-06-07
本期主讲人樊立龙是中国铁建大桥工程局集团桥梁工程专业首席专家兼科研技术部长,同时兼任天津市、上海市等多个协会专家,并先后参与了重庆两江大桥,兰渝、福平铁路等10余项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在桥梁建设领域具有丰富经验和多项成果。曾获福建省重点项目建设“先进工作者”、北京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茅以升铁道工程师奖”、詹天佑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奖-青年奖”、天津市“第十四届天津青年科技奖”“天津市劳动模范”“天津市科技先进工作者”等称号,及中铁建股份公司科技进步特等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8项、天津市专利优秀奖2项、中国铁建优秀专利奖2项,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8项,主编和参编专著3本。
-
01:36:44
第七期《桥梁病害的外观检查与机理分析》—宋波
宋波教授以《桥梁病害的外观检查与机理分析》为题,从桥梁病害的背景开始介绍,并根据自身的工程设计和实地考察经验给大家充分展示了桥梁震害原理、现象和具体情况说明。对于桥梁上部、下部结构、桥台与基础等不同部位的病害情况、如何检查、以及病害造成的后果严重性和差异性也进行了具体的介绍和说明。2023-06-06
宋波教授,是北京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博士生导师、北京科技大学教学名师。同时也是全国市政公用设施抗震专项论证专家库专家、全国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审查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抗震防灾分会建筑结构抗倒塌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安全与防灾规划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土动力学专业委员会理事、北京城乡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专业委员会委员、日本国家土木工程注册工程师、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审专家、JournalofEarthquakeEngineering等国际期刊审稿人。
宋波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基础设施的抗震及减灾、复杂工程结构力学特性分析、工程结构健康监测及结构优化设计等。先后主持完成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基金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1项、国家科技专项2项、国家外国专家局引智专项3项、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项目等国家、省部级科研与工程项目共计70多项,专利数项。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内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0余篇,三大检索(SCI,EI,CPCI-S)收录200余篇,主编和编写各类专著与教材12部,参与编制国家规范3部。获得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先后参加国家科技进步奖等评审工作。
宋波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包括:①200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大工程的动力灾变——考虑结构与环境介质的动力耦合效应的千米级大桥的抗灾分析关键技术研究;②201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冰海域中墩柱结构地震损伤过程模拟及灾变机制研究;③2012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复杂环境下海中大型风电塔结构体系的地震损伤机理与灾变控制研究;④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海洋腐蚀环境中CFRP-钢复合风电塔结构的抗倒塌机制与性能设计方法研究等。
-
01:30:10
第六期《蓼子大桥施工技术创新》—卢冠楠
卢冠楠总工程师自1993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桥梁施工,先后参建厦门海沧大桥、江苏连徐路邳州运河大桥、江苏常澄高速运河大桥、印尼马都拉大桥、印尼塔园桥、贵州贵黔高速鸭池河大桥等各种结构型式的桥梁,施工经验丰富,研发了骑索式桥面吊机、攀爬式钢塔提升机、预制装配式桥梁下部结构一体化运输车、拱上负载行走吊机、斜拉桥缆索吊钢梁安装技术、单拱肋复合转体技术、高墩(塔)钢筋节段整体安装技术、基桩帷幕式护筒钻孔技术等20多项原创桥梁施工技术,对促进行业技术进步具有重要的影响。2023-06-01 -
01:50:15
第五期《跨海大桥建造工业化与可持续发展》—雷俊卿
雷俊卿教授在讲座中系统回顾了我国跨海大桥建设的伟大成就,详细介绍了跨海大桥的桥型比选与结构体系,并对跨海大桥建造工业化的难点与挑战进行了具体分析,展望了跨海大桥未来的重点研究领域与可持续发展方向。2023-06-01
雷俊卿教授曾在西南交通大学、长安大学公路学院、同济大学、美国加州大学学习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桥梁工程结构理论及应用、长大桥的设计计算与咨询复核、桥梁试验监测与耐久性评估与旧桥加固设计等。40多年来主讲《桥梁工程》《混凝土桥设计》《钢桥设计》《桥梁评估与加固》《工程项目经济与管理》等10多门本科课程,《大跨度桥梁结构理论》《桥梁结构可靠度》等5门研究生课程;指导本科生毕业300余人,指导硕士、博士、博士后等近百人;发表论文200多篇,出版专著教材共12部,其中《桥梁工程》课程获得北京市和国家精品课与示范课程,《大跨度桥梁结构理论与应用》获北京交大教学成果奖,《悬索桥设计》专著获得国家科技图书奖;共计获得教学类奖励16项,1990年以来还为交通运输部各级各类培训班培养监理和检测工程师近万人。
雷俊卿教授承担或参与国家级、省部级、企业级科研项课题90余项,作为负责人和技术骨干参与南京长江二桥、南京长江隧道独柱塔自锚悬索桥、沪通长江大桥、重庆朝天门长江大桥、广东东江大桥、旬阳汉江大桥、舟山跨海金塘大桥、哈大高铁新开河钢箱叠合拱桥等多座大桥的设计分析与设计复核和监测试验研究等,主持和参编《公路钢结构桥梁设计规范》《路桥用材料标准九项》《公路桥梁承载能力检测评定规程》(送审稿)等路桥规范和标准10多项,获得专利和软件著作权7项,获茅以升铁道科技奖、中国交通运输协会、铁道学会和公路学会等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10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