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报告题目: 第三十五期《中车研究院(青岛)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实践》—杨则云
报告概要:杨则云,中共党员,中南大学轨道交通运输专业毕业,博士研究生学历,正高级工程师。现任中车工业研究院(青岛)有限公司副院长(主持工作),拥有20年轨道交通装备制造领域从业经验,增先后任南车青岛四方股份技术中心高级设计师、中车青岛四方股份科技发展部部长、标准化部主任。
近五年,发表SCI论文1篇、EI论文1篇、其他核心期刊5篇;主导制定国际标准2项;授权发明专利6项;获省部级特等奖1项、三等奖1项,地市级(中车级)10余项;获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科技创新青年奖、国家知识产权局企业知识产权工作先进个人、山东标准化协会优秀工作者、公司优秀党员等荣誉称号。近年来其紧密对接轨道交通发展重大需求,在关键技术与管理模式方面取得系列创新成果,已应用于高速列车、城轨地铁列车等。主要科技贡献和成果如下:
一、主持研发列车轻量化/节能综合技术
1.提出并主持开发了列车外形减阻-变压增效-新断面隔热-新空调风道增效的集成综合节能技术。完成的列车外形流线型优化,与CRH380A相比减阻成效提升8%以上;开发的电子电力变压器,效率提升95%;开发的新型断面结构,隔热性能提升10%;研制的新型空调系统及风道,空调效率提升10%以上。已成功应用于“复兴号”动车组。综合节能经济效益超10亿元。
2.依托山东省重大创新工程“下一代列车轻量化关键技术和部件研发”项目,突破铝合金-CFRTP直接焊接的条件、方法与参数调节等关键技术,实现典型部件减重10%-30%。
3.创新了标准化地铁列车气动减阻设计方法,提出了列车气密性设计和贯通式头型优化减阻、导流减阻、车底减阻、集成气动减阻技术方案。
二、承担列车核心关键技术攻关任务
1.承担国家首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揭榜挂帅项目“碳陶制动盘功能一体化设计与紧固连接关键技术”核心子任务,国际首次开展400km/h碳陶制动技术应用。
2.主持承担CR450工程项目400km/h以上动车组技术边界研究,突破列车弓网受流与控制技术。
三、主导制定发布两项国际标准填补空白
1.提出并建立了标准项目后评估机制,打造了精益质量品控标准。负责国家发改委“中国标准地铁列车研制与试验”项目、中车重点项目“面向未来的高速列车及关键技术研究”等标准体系搭建与标准制定工作。
2.主导制定并发布ISO 22752:2021《车体侧窗》、ISO 37164:2021《使用燃料电池轻轨的智慧交通》两项国际标准,实现我国该方面零的突破。
四、管理创新,织构央企技术创新高效协同模式
1.全面负责科技部“十三五”先进轨道交通专项全链条项目实施管理工作(13个项目总计95.41亿),作为执行人牵头制定中国中车重点专项相关管理制度。该专项团队获中国中车科技创新团队组织奖。
2.建立中车协同创新团队项目知识产权管控机制,支撑高质量专利与知识产权管理能力领跑行业。在中车四方股份公司(原工作单位)率领团队近三年获中国专利奖8项(中车获奖数最多单位),其中专利金奖4项,2020年获双金奖,国内唯一。
讲座概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其中特别强调要“加强基础研究,突出原创,鼓励自由探索”。中车研究院作为中车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先头兵”,面向中车“一核三极多点”主营业务,面向研究院“探索一代、预研一代”研究方向,着力突破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化等核心关键技术,勇当原创技术“策源地”。报告从中国中车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背景、中车研究院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的探索与实践、中车研究院通过科技创新取得的技术成果和转化案例等三方面详细剖析中车研究院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勇攀高峰为目标,在聚力构建原创技术策源地中的实践与成果。
2023-10-24
近五年,发表SCI论文1篇、EI论文1篇、其他核心期刊5篇;主导制定国际标准2项;授权发明专利6项;获省部级特等奖1项、三等奖1项,地市级(中车级)10余项;获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科技创新青年奖、国家知识产权局企业知识产权工作先进个人、山东标准化协会优秀工作者、公司优秀党员等荣誉称号。近年来其紧密对接轨道交通发展重大需求,在关键技术与管理模式方面取得系列创新成果,已应用于高速列车、城轨地铁列车等。主要科技贡献和成果如下:
一、主持研发列车轻量化/节能综合技术
1.提出并主持开发了列车外形减阻-变压增效-新断面隔热-新空调风道增效的集成综合节能技术。完成的列车外形流线型优化,与CRH380A相比减阻成效提升8%以上;开发的电子电力变压器,效率提升95%;开发的新型断面结构,隔热性能提升10%;研制的新型空调系统及风道,空调效率提升10%以上。已成功应用于“复兴号”动车组。综合节能经济效益超10亿元。
2.依托山东省重大创新工程“下一代列车轻量化关键技术和部件研发”项目,突破铝合金-CFRTP直接焊接的条件、方法与参数调节等关键技术,实现典型部件减重10%-30%。
3.创新了标准化地铁列车气动减阻设计方法,提出了列车气密性设计和贯通式头型优化减阻、导流减阻、车底减阻、集成气动减阻技术方案。
二、承担列车核心关键技术攻关任务
1.承担国家首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揭榜挂帅项目“碳陶制动盘功能一体化设计与紧固连接关键技术”核心子任务,国际首次开展400km/h碳陶制动技术应用。
2.主持承担CR450工程项目400km/h以上动车组技术边界研究,突破列车弓网受流与控制技术。
三、主导制定发布两项国际标准填补空白
1.提出并建立了标准项目后评估机制,打造了精益质量品控标准。负责国家发改委“中国标准地铁列车研制与试验”项目、中车重点项目“面向未来的高速列车及关键技术研究”等标准体系搭建与标准制定工作。
2.主导制定并发布ISO 22752:2021《车体侧窗》、ISO 37164:2021《使用燃料电池轻轨的智慧交通》两项国际标准,实现我国该方面零的突破。
四、管理创新,织构央企技术创新高效协同模式
1.全面负责科技部“十三五”先进轨道交通专项全链条项目实施管理工作(13个项目总计95.41亿),作为执行人牵头制定中国中车重点专项相关管理制度。该专项团队获中国中车科技创新团队组织奖。
2.建立中车协同创新团队项目知识产权管控机制,支撑高质量专利与知识产权管理能力领跑行业。在中车四方股份公司(原工作单位)率领团队近三年获中国专利奖8项(中车获奖数最多单位),其中专利金奖4项,2020年获双金奖,国内唯一。
讲座概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其中特别强调要“加强基础研究,突出原创,鼓励自由探索”。中车研究院作为中车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先头兵”,面向中车“一核三极多点”主营业务,面向研究院“探索一代、预研一代”研究方向,着力突破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化等核心关键技术,勇当原创技术“策源地”。报告从中国中车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背景、中车研究院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的探索与实践、中车研究院通过科技创新取得的技术成果和转化案例等三方面详细剖析中车研究院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勇攀高峰为目标,在聚力构建原创技术策源地中的实践与成果。
更多视频
返回视频列表-
01:30:10
第六期《蓼子大桥施工技术创新》—卢冠楠
卢冠楠总工程师自1993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桥梁施工,先后参建厦门海沧大桥、江苏连徐路邳州运河大桥、江苏常澄高速运河大桥、印尼马都拉大桥、印尼塔园桥、贵州贵黔高速鸭池河大桥等各种结构型式的桥梁,施工经验丰富,研发了骑索式桥面吊机、攀爬式钢塔提升机、预制装配式桥梁下部结构一体化运输车、拱上负载行走吊机、斜拉桥缆索吊钢梁安装技术、单拱肋复合转体技术、高墩(塔)钢筋节段整体安装技术、基桩帷幕式护筒钻孔技术等20多项原创桥梁施工技术,对促进行业技术进步具有重要的影响。2023-06-01 -
01:03:39
第八期《大跨连续刚构拱“先梁后拱”施工关键技术》—樊立龙
主讲人樊立龙以《大跨连续刚构拱“先梁后拱”施工关键技术》为题,介绍了昌景黄铁路项目跨度200m刚构拱工程概况及其支架设计和计算方法,重点从施工流程、拱肋拼装支架搭设、提升支架安装、拱肋安装、拱肋混凝土灌注、全过程测量控制技术、资源配置及工期等关键施工技术方面进行了详细讲解和具体说明,并结合200m拱支架结构图,分析了“先梁后拱”施工优点、不足及建议。 本期主讲人樊立龙是中国铁建大桥工程局集团桥梁工程专业首席专家兼科研技术部长,同时兼任天津市、上海市等多个协会专家,并先后参与了重庆两江大桥,兰渝、福平铁路等10余项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在桥梁建设领域具有丰富经验和多项成果。曾获福建省重点项目建设“先进工作者”、北京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茅以升铁道工程师奖”、詹天佑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奖-青年奖”、天津市“第十四届天津青年科技奖”“天津市劳动模范”“天津市科技先进工作者”等称号,及中铁建股份公司科技进步特等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8项、天津市专利优秀奖2项、中国铁建优秀专利奖2项,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8项,主编和参编专著3本。2023-06-07 -
00:53:09
第二期《郑济高速铁路桥梁下部结构装配化设计与施工》—徐升桥
徐升桥大师以《郑济高速铁路桥梁下部结构装配化设计与施工》为题,介绍了装配式桥梁建造技术的整体发展背景和郑济高速铁路工程概况;阐述了工业化生产方式建造桥梁,并通过设计与施工协同达到高度融合的设计理念,分析了墩柱形式比选、截面比选、连接节点构造、桩基结构形式等关键设计方案;重点讲述了与之桥梁装配式结构体系总体设计方案,装配式桥墩体系、装配式底连接构造、大直径预应力管桩力学性能、大直径预应力管桩深厚砂层引孔工艺的试验验证,以及墩梁运架一体机技术设计、墩柱上下连接节点连接用高早强材料等研究成果;结合郑济高铁实际工程应用案例,展示了大直径管桩静压引孔一体化施工、大直径管桩锤击引孔一体化施工、墩柱自动化预制施工、墩帽智能化预制施工、墩梁一体化架设施工、智能化生产管控、智能化远程诊断和指导等施工工艺关键技术;总结了项目在结构体系、试验技术、建造工艺和技术标准等方面取得的创新成果,对依托郑济高铁研发形成的具有系统化设计、工厂化预制、装配化施工、数字化管理特征的高速铁路桥梁绿色快速建造成套技术进行了总结和展望。2023-05-27 -
01:47:09
第四期《解读桥梁工业化进程 探秘智慧梁场数字化管理》—鲍卫刚
鲍卫刚副主任在讲座中对混凝土桥梁工业化的界定进行了分析,提出针对量大面广的常规跨径中小桥梁而言工业化应突出表现为预制和装配化的基本原则,结合1953年以来我国桥梁设计标准图、通用图等设计标准化的发展历程,详细回顾和分析了我国混凝土桥梁工业化发展的历程。对于大跨预应力混凝土梁式桥,鲍卫刚副主任总结了上部施工方法、下部结构、多梁(板)装配式预制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上部结构等关键技术要点和发展现状,介绍了预制拼装桥墩体系中不同连接部位和类型下连接构造的主要方式和技术特点。鲍卫刚副主任指出,混凝土桥梁的数量占我国公路桥梁总数的95%以上,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混凝土桥梁仍然是公路桥梁的主流型式,提高工业化水平是必然趋势,并就借助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工具应用,重点从混凝土材料、结构与构造、工艺装备、理论研究、标准规范等方面深入阐述了我国混凝土桥梁工业化发展所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实践的总体方向和未来展望。 鲍卫刚,正高级工程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交通运输部第三、四届专家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公路桥梁结构可靠性、耐久性、抗震抗风研究和公路、桥梁的勘察设计,主编或主要参编了《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04)》《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桥涵设计规范(JTGD62-2004)》《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GB02-2013)》和《公路桥梁抗风设计规范(JTGD60-01-2004)》等20多部国家和行业技术标准,成果获国家优秀勘察设计银奖两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余项,出版有《鲍卫刚文集》、《鲍卫刚文集(续)》和《预应力混凝土梁式桥设计施工技术指南》等专著。2023-05-31 -
01:24:59
第三期《《如何评价桥梁工业化》—周良
周良大师以《如何评价桥梁工业化》为题,主要介绍了目前应用比较成熟的装配式桥梁技术以及标准体系,并从设计、建造和运维管理等三个阶段分析了不同阶段的评价侧重点;结合国内外的发展情况,介绍了桥梁上部结构的装配式技术发展概况;针对桥梁立柱和盖梁常见的拼接方式,详细分析了不同连接和建筑方式的性能特点,如采用灌浆套筒连接桥墩的静力性能和抗震性能,以及大悬臂装配式盖梁的抗弯、抗剪性能等;在大量实践研究和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装配式混凝土桥梁设计和施工技术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重点介绍了评价思路与指标体系构建方法;对如何促进装配式技术在桥梁结构中的应用走向标准化,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确保质量、推动桥梁建造优质、节约、环保和工业化等热点问题分享了见解与心得。 周良是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上海市领军人才,英国注册结构工程师,同济大学兼职教授,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及注册咨询工程师,中国市政与公路工业化装配式桥梁技术产业联盟理事长。周良大师主持设计了上海市杨浦大桥、卢浦大桥、闵浦二桥、松浦三桥、内环线高架桥、延安路高架、外环线、沪闵高架、中环线高架、嘉闵高架、柳州红光大桥、南昌朝阳大桥等工程,获各类科技进步奖及优秀设计奖50余项、发明专利23项,出版《工业化装配式桥梁建造及实例》等专著6部、发表论文50余篇,主编《钢-混凝土组合桥梁设计规范》《桥梁顶升移位改造技术规范》《声屏障结构技术规范》等国家标准;尤其在桥梁工业化装配化设计施工技术方面首先开展了大量基础性研究工作,编制了国内第一本《预制拼装桥梁技术标准》,提出了桩基-承台-立柱-盖梁装配式成套设计方法,填补了国内空白,带动了全预制桥梁技术在行业内的推广及应用。2023-05-30 -
01:34:53
第二十四期《钢桥制造、架设、施工装备技术》—黄勇
本期主讲人黄勇,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现任中铁九桥桥研院副院长,副总工程师。主要从事钢结构桥梁制造及安装技术的研究,包含钢桁梁、钢箱梁、钢拱桥及钢塔的制造及安装。 讲座中,黄院长介绍中国钢桥钢材、制造工艺、设备技术等主要发展情况,及涂装技术发展概况;详细介绍原位支架、浮托、顶推拖拉、悬索、缆载、桥面吊装等钢桥架设技术方案和钢桥架设过程中所使用的架桥机、缆索吊机、缆载吊机、桥面吊机等不同的架桥设备。2023-07-18